![]()
![]()
西岸美术馆“偶然!激浪派!”特展的展厅里,不少观众依据地面上不时出现的提问,从被动看展的旁观者变为开动脑筋的参与者;隐于宝山农场的菜园美术馆,发起的艺术菜园、亲子耕种等场场爆满,激活周边居民的闲暇时光……大到地标型美术馆,小到社区美术馆,参与,正让申城的美术馆发生变化,美术馆与公众的情感连接方式发生变化。
![]()
菜园美术馆
最近于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的“参与式美术馆:美学挑战与关系重塑”研讨会上,越来越频繁注入美术馆的“参与式”理念,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在艺术评论家、社区枢纽站发起人王南溟看来,这种理念不仅仅切中“新博物馆学”的理论内核,更因突破美术馆原有边界及艺术家、观众身份,而带来诸多形式与关系的改变,指出对其进行多视角、多维度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观念的转变:美术馆成开放平台而非权威讲台
“小时候去博物馆美术馆,总觉得那是神圣的、权威的,欣赏艺术作品,不免带有一些朝拜的心态。而现在,博物馆美术馆很多时候成为人们参与形形色色活动的地方,社交的地方。”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与商学艺术副教授袁雁悦说。她坦言自己突然就理解了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的这样一句话——“艺术博物馆并非纪念馆,应设计成吸引公众来寻乐的地方”。
![]()
西岸美术馆特展“偶然!激浪派!”
袁雁悦道出的对于博物馆美术馆直观感觉的变化,大众能够感同身受。就说眼下,正于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首度增设由网友票选产生的最具网络人气奖,让艺术回归最原始的感染力——那种让人惊叹、不由拍照打卡,并在朋友圈转发、在群里拉票的真诚触动。配合正在举办的特展“偶然!激浪派!”,西岸美术馆发起的一系列互动,则让大众在参与中换一种方式理解艺术。正因“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从激浪派开始,馆方在社交媒体发起#我的激浪派创作话题,邀请人们打开自己的“邪修”脑洞,试试用最“不艺术”的材料,搞出最“激浪派”的作品,或者把日常的行为玩成激浪派。
“在参与中,美术馆成为平台而非讲台,不再是精英文化的堡垒,更像广泛向公众开放内容生产与阐释的空间。观众不再是接受信息的被动者,而是主动参与意义建构的主体。”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韧指出。
关系的转变:打开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入口
在专家学者看来,“参与式”理念给美术馆以及观众身份带来的众多变化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一种连接性。它能催生种种关系的可喜转变,让艺术为城市或社区文化建设注入可持续的力量。
![]()
小巷美术馆门前的《缘深润石》
凉城艺术社区小巷美术馆门口前段时间上新的一座户外雕塑——《缘深润石》,就被业内视为关系美学在社区场域中的精彩演绎。它出自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名家李秀勤,以两块长形花岗岩为基座,融合居民手印与燕尾榫结构,象征着周边凉城三村和复旦小区两个居民区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既是景观,还兼路灯功能。安装落地至今,这件雕塑不仅点亮小巷美术馆,也明显提升周边人流在这一带驻足、参与文艺活动的时长,成为具有温度的、连接情感的载体。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子指出:“它诠释了参与式美术馆如何实现关系重塑,其中包括艺术家与公众、美术馆与社区、居民与所处社区环境、居民与居民等多种关系。”
由东明路街道红柿苑闲置的居民楼架空层更新而来的红柿美术馆,只有50多平方米,竟能装下整个小区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据东明路街道宣统文化办主任颜佳君透露,小区居民是参与者、建设者,“他们让自己的力量在这里生根发芽,长出这座家门口的美术馆”。从今年5月开幕至今,这方小小的艺术空间拉起越来越大的朋友圈,接入非遗工作坊、医疗咨询、法律咨询等,形成可持续的社群交流场景。这样的情形,就像一位学者所感叹的:“艺术真正存在的意义,就是回归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在创造中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
参与式美术馆在上海的实践其实才起头不久。王韧希望,未来参与式美术馆能够更加深入社会肌理,让居民成为持续的贡献者,而非一次性的参与者,“只有建立起长效的共生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机构的社区嵌入”。
原标题:《从观看到参与,申城美术馆与公众的情感连接方式正在悄然改变》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范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