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许多人生活中的“常客”,在中医看来,它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身体内部失衡发出的重要“信号”。中医将头痛主要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简单来说,外感头痛是“外敌入侵”(如风寒、风热、风湿),通常起病急、病程短;而内伤头痛是“内部失调”,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今天,我们重点来剖析一下内伤头痛的几种常见类型,看看您的头痛属于哪一种。
![]()
一、气虚头痛:能量不足,清阳不升
这里的“气”可以理解为身体的能量和功能。当一个人长期劳累、久病体弱或脾胃功能不佳时,就会导致气虚。头为“诸阳之会”,需要充足的清阳之气来濡养。气虚则升举无力,无法上达头部,头脑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就会出现头痛。这种头痛通常不是很剧烈,但绵绵不休,时发时止,劳累后则会明显加重。
气虚头痛的典型表现为头痛绵绵,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精神疲惫,少气懒言,说话有气无力,容易出汗,面色偏白。
推荐中成药为补中益气丸。此药是治疗中气下陷的代表方剂,能有效补益中焦脾胃之气,升举清阳,使气血得以上荣头目,从而缓解因气虚导致的头痛。
![]()
二、血虚头痛:血液亏虚,脑失所养
血液是濡养身体各器官组织的物质基础。如果因失血、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思虑过度耗伤阴血,就会导致血虚。头面部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滋养,所谓“血虚不能上荣”,脑部失于血液的濡养,就会产生头痛。这好比土地失去了雨水的滋润而干裂。
血虚头痛的典型表现为头痛而晕,疼痛感不剧烈,但伴有明显的眩晕;面色苍白或萎黄没有光泽,心悸(心慌心跳)、失眠、健忘,嘴唇和指甲颜色偏淡。
推荐中成药:归脾丸或八珍颗粒。归脾丸侧重于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尤其适合伴有心悸失眠的血虚头痛。八珍颗粒是经典的“气血双补”剂,若气血两虚的症状都比较明显,它是非常好的选择。
三、肾虚头痛:髓海不足,肾精亏虚
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而“肾主骨生髓”。肾中藏有先天之精,是髓海的源泉。当人年老体衰、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时,会导致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头脑空虚无物,便会引发头痛。这种头痛的特点是“空痛”,感觉脑袋里面空空的、晕晕的。
肾虚头痛的典型表现为头痛且空,常伴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偏于肾阳虚者,还会怕冷、四肢不温;偏于肾阴虚者,则伴有手心脚心发热、心烦失眠、口干咽燥。
![]()
推荐中成药为:
偏于肾阳虚:可选右归丸。它能温补肾阳,填精补血,适用于伴有畏寒怕冷、腰膝冷痛的肾虚头痛。
偏于肾阴虚:可选杞菊地黄丸。它在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六味地黄丸”上加入了枸杞子和菊花,增强了滋补肝肾和明目的功效,对肾阴亏虚引起的头痛、眩晕、视物模糊效果更佳。
四、血瘀头痛:不通则痛,脉络瘀阻
血瘀头痛的发病机理为这种头痛的机理非常直接,就是“不通则痛”。多因头部受过外伤(如脑震荡后遗症)、气滞日久,或久病入络,导致头部的经络被瘀血阻塞,气血运行不畅。疼痛像针刺一样,位置固定不移。
血瘀头痛的典型表现为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往往在夜间或受到寒冷刺激时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推荐中成药:通天口服液或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这两种药都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见长。通天口服液更侧重于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对于风邪上扰、瘀血阻滞的偏头痛效果显著。血府逐瘀口服液则是治疗血瘀证的经典方,能有效化解头面、胸中的瘀血,通则不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