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小区楼下开了家小超市,老板刚开业没经验,货架上几包临期饼干忘了及时下架,被市场监管部门检查发现。本以为会被罚款,结果执法人员没开罚单,反而现场指导他安装了临期食品预警APP,还帮着设立了折扣专柜。老板后来跟我说:“这种执法方式太实在了,既让我知道错在哪,又没让小店刚起步就受打击,以后肯定严格按规矩来。”
这就是2025年各地都在推行的市场监管包容审慎执法新模式。不再是以前“一罚了之”的简单化执法,而是变成了“先提醒、后指导、再处罚”的柔性监管,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给了经营主体容错空间。尤其是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10月印发《关于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理念 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后,这种“宽严相济”的执法方式已经覆盖到餐饮、零售、新能源、互联网等多个领域,解决了很多过去执法中的痛点问题。
![]()
今天就用大白话,结合2025年最新案例和政策,聊聊包容审慎执法到底是什么、怎么执行、能解决什么问题,不管是做生意的老板,还是普通消费者,都能看懂这种执法新模式带来的变化。
一、先搞懂:包容审慎执法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该宽则宽,该严则严”
很多人误以为包容审慎执法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觉得是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它的核心是“区别对待、过罚相当”,简单说就是:轻微违法、没造成危害的,以教育整改为主;故意违法、后果严重的,坚决从重处罚,既不搞“一刀切”的严苛,也不搞无底线的宽松。
2025年青岛的一个案例特别有代表性:有家超市货架上5包黑糯米刚过期1天,货值才160多块钱。执法人员调查后发现,超市已经履行了进货查验义务,还及时召回了售出的过期食品,属于初次违法且没造成任何食品安全事故。最终依据“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执法部门没罚款,而是帮超市完善了临期食品管理制度,还开发了智能预警APP提醒下架 。这种处理方式既没放过违法事实,又帮企业堵住了管理漏洞,比单纯罚款效果好太多。
但对于严重违法行为,包容审慎执法可一点不“包容”。温州有家粮油公司,把陈米拆包后重新标注生产日期,冒充新米销售,涉案金额高达457万元,还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这种主观恶意强、危害消费者健康的行为,执法部门直接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相关企业也被处以高额罚没款 。这就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包容是给无心之失的容错空间,不是给故意违法的“保护伞”。
还有一种情况是“无主观过错不处罚”。杭州11家热电企业因为发电机组启停、负荷不稳定等客观原因,导致排放指标偶尔超标,虽然收取了环保电价款,但企业本身没有主观违法意愿,还已经完成了环保设施改造。执法部门最终决定不予行政处罚,只收缴了多收的4.17万元环保电价款 。这种处理既遵守了法律规定,又避免了企业因无心之失面临信用受损、融资困难的问题,让企业能把资金投入到技术升级中。
简单总结就是:包容审慎执法就像“医生看病”,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对症下药”——小毛病靠“调理”(教育整改),大问题要“手术”(严厉处罚),既保证市场秩序,又呵护市场活力。
二、为啥要推这种新模式?解决过去执法的3个老问题
以前的市场监管执法,虽然也能起到监管作用,但确实存在一些让经营主体吐槽的痛点,而包容审慎执法正是冲着这些问题来的:
第一个问题是“小过重罚”,打击创业积极性。有些小微企业或个体户,可能因为不懂政策、一时疏忽犯了点小错,比如商品标签不规范、明码标价没做到位,本身没造成任何危害,结果就被处以几千甚至上万元罚款。十三师新星市有个少数民族个体户,因为行动不便、不会写字,店里部分商品没明码标价,按以前的规定可能要罚款,但执法人员不仅没罚,还现场帮他整改,指导家人帮忙完善价签。现在这种轻微违法免罚的政策,避免了小微企业“一次犯错就关门”的困境,给了他们成长的空间。
第二个问题是“一刀切”执法,不够精准。以前有些执法行动不管企业实际情况,只要违反了规定,不管情节轻重、主观意愿,都按一个标准处罚。比如同样是食品过期,一家是故意售卖过期食品牟利,一家是刚过期1天还没来得及下架,以前可能都要罚款,但现在会区别对待。这种精准执法既能管住真正的违法行为,又不会让守法经营的企业受委屈。
第三个问题是“重处罚轻指导”,治标不治本。以前执法往往是“罚款了事”,企业交了罚款,却不知道怎么整改,下次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现在包容审慎执法强调“事后回访”和“精准帮扶”,青岛那家超市被查出过期食品后,执法人员不仅指导完善了临期食品管理制度,还开展了专题培训,帮企业建立了“采购记录—临期预警—下架处置”的全流程标准 。这种“处罚+指导”的模式,能从根本上帮企业规范经营,比单纯罚款更有意义。
尤其是现在小微经营主体数量庞大,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就业,一头连着民生,是经济的“毛细血管”。包容审慎执法给这些企业提供了更宽松的发展环境,让他们不用因为害怕“一次小错就翻车”而缩手缩脚,能更有信心地投入经营。同时,精准打击严重违法行为,也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2025年怎么执行?3个关键操作,既讲温度又守底线
包容审慎执法不是“凭感觉执法”,而是有明确的标准和流程,2025年各地的执行模式主要围绕这3点展开,既规范又灵活:
第一,有明确的“免罚清单”,不是想免就免。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出台了“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细化。哪些情况能免罚,都有明确的标准:比如初次违法、没有主观故意、涉案金额小、没造成危害后果、及时整改。像商品标签瑕疵但不影响质量安全、明码标价有遗漏但能当场整改、轻微超范围经营但没违法所得等,都在免罚范围内。但如果是涉及食品安全、药品质量、特种设备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违法行为,哪怕是轻微违法,也可能不会免罚,毕竟这些领域关系到群众生命健康,不能马虎。
第二,“柔性指导”和“刚性执法”相结合。对于符合免罚条件的企业,执法人员不会一放了之,而是会做三件事:一是现场指出问题所在,让企业知道错在哪;二是提供合规指南,告诉企业怎么整改;三是事后回访,检查整改效果。温州大米行业专项整治中,执法部门对存在标签瑕疵的企业免予处罚,但会召开行业警示会,提供操作规范示例和风险提示清单,帮助企业完善内控制度 。而对于故意违法、后果严重的企业,会坚决依法严惩,甚至移送司法机关,形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的氛围。
第三,用科技手段提升执法精准度。现在很多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都用上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执法更精准高效。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的经营记录,识别高风险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开发临期食品预警APP、电子化进货台账等工具,帮企业提前规避违法风险;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把违法记录和信用评级挂钩,让守法企业享受更多便利,让违法企业处处受限。这种“科技+执法”的模式,既减少了对企业的不必要干扰,又能精准打击违法行为。
还有个关键点是“过罚相当”,处罚力度和违法情节相匹配。比如同样是销售不合格产品,货值100元且及时召回的,可能只是教育整改;货值10万元且拒不整改的,就会处以高额罚款并吊销执照。这种差异化的处罚方式,让企业清楚知道“小错要及时改,大错不能犯”,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又体现了执法的温度。
四、这种新模式,谁最受益?3类群体得实惠
包容审慎执法看起来是改变了执法方式,但最终受益的是整个市场生态,尤其是这3类群体:
第一类是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这部分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弱,以前最怕“一次小错就垮掉”。现在有了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的政策,他们能更放心地创业经营。就像杭州的热电企业,不用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的轻微超标而面临行政处罚,能把更多资金投入到环保技术升级中;十三师的个体户,不用因为不懂政策而被罚款,能安心做好生意。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超过12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享受了轻微免罚政策,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二类是普通消费者。可能有人会担心,包容审慎执法会不会让消费者权益受损?其实恰恰相反。这种模式对轻微违法网开一面,但对严重危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打击更精准、更严厉。比如温州的大米行业整治,执法部门严厉打击“翻包改期”的黑心企业,同时帮合规企业规范经营,最终让消费者能买到放心的大米 。而且“处罚+指导”的模式能让企业从根本上规范经营,减少后续违法的可能,消费者能享受到更安全、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第三类是执法部门。以前执法人员经常面临“不罚款被说不作为,罚款被说太苛刻”的两难境地。现在有了明确的免罚清单和执法标准,执法人员不用再凭经验判断,执法更规范、更透明。同时,事后回访和精准帮扶的模式,也能减少企业对执法的抵触情绪,让执法工作更顺利开展。比如青岛的执法人员帮超市完善临期食品管理后,超市老板不仅积极配合执法,还主动宣传合规知识,形成了“执法者和经营者良性互动”的局面。
长远来看,包容审慎执法能让市场生态更健康:守法经营的企业能安心发展,违法经营的企业被严厉打击,消费者能放心消费,最终形成“企业合规、市场有序、消费安心”的良性循环。
五、要想走得远,还得解决3个现实问题
虽然包容审慎执法新模式效果不错,但要长期坚持下去,还需要解决几个实际问题,避免走偏:
第一个问题是“自由裁量权”的边界。哪些情况算“轻微违法”,哪些算“严重违法”,需要有更细化的标准,避免出现“同案不同罚”的情况。现在各地虽然都出台了免罚清单,但还需要进一步统一标准,让执法人员有明确的依据,也让企业清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合规。
第二个问题是“避免滥用免罚政策”。有些企业可能会钻政策空子,故意轻微违法,觉得“反正不会罚款”。这就需要执法部门加强后续监管,建立“回头看”机制,对享受免罚政策的企业进行跟踪检查,一旦发现再次违法,就依法从重处罚。同时,要把企业的违法记录纳入信用档案,让多次轻微违法的企业也受到相应的约束。
第三个问题是“平衡执法温度和执法力度”。包容不是纵容,审慎不是松懈。在推行包容审慎执法的同时,不能放松对重点领域的监管,比如食品安全、药品质量、特种设备安全等,这些领域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健康,必须严格执法,不能有任何妥协。只有做到“该宽则宽,该严则严”,才能让这种新模式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还有一点是加强对企业的普法宣传。很多企业违法是因为不懂政策,所以执法部门在执法的同时,也要多开展普法培训,把免罚清单、合规要求主动告诉企业,让企业提前规避违法风险,从源头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执法有温度,监管有力度,市场才更有活力
2025年推行的包容审慎执法新模式,本质上是执法理念的进步——不再是“为了监管而监管”,而是“为了更好的市场环境而监管”。它既守住了法律的底线,又体现了治理的温度;既打击了违法行为,又呵护了市场活力,是一种更科学、更高效的监管方式。
这种模式不仅让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受益,让消费者更安心,也让执法工作更规范、更有公信力。当然,任何一种新模式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细化执法标准、加强后续监管、做好普法宣传等,这些都需要执法部门、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包容审慎执法的情况?作为经营者,你觉得这种模式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吗?作为消费者,你担心这种执法方式会影响消费安全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让这种执法新模式能越来越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和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