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气候交替的南昌,阳光和寒风总是出其不意。下午2时,西湖区南浦街道的长天松康颐养中心里暖意融融。
![]()
“来,拍拍手,动起来……”一楼活动区内,工作人员正带着老人们开展益智游戏、文艺活动和康复训练。
人群中,患有轻度失智的万奶奶坐在轮椅上,跟着音乐拍手。与其他长住老人不同,万奶奶每天早上才来,吃过晚饭后家人会来接她回家,第二天再来。
白天子女要上班,轻度失智、半失能的万奶奶没法独自一人在家,家人为她在颐养中心定了一张日托床位。
“她家就在这附近,早上家人上班顺便把她送来,晚上再来接回家住,就和上幼儿园一样。”该颐养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万奶奶已经在这里日托了半年,“既满足了老人不离家的心愿,又帮助解决了家庭养老人力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这种“白天入托机构、晚上回归家庭”的日托养老模式在南昌出现,让老人养老有了更多选择。
不同于传统养老院长期驻留的照护方式,它以“灵活短托、社区就近、专业照护”为特色,精准破解了子女照护压力大、老人居家孤单、术后康复缺专业支持等养老难题,成为许多家庭的新选择。
“除了日托,现在还有短托,我们称之为喘息服务,当前这两类需求也是比较大的。”该颐养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这里16个日托床位已住了8位老人,半数都是像万奶奶这样轻微失智、半失能的老人,还有术后康复和家属短期外出托养的需求群体,“很多人看中了养老机构专业的照护力量,还有丰富的老人活动,日托或者短托就成了很好的选项。”
“我们根据自理程度分级按天收费。”该负责人介绍,该养老机构最大的优势是嵌入在社区,离老人家近,接送都很方便。
西湖区民政局养老服务股工作人员邹佩君介绍,这种养老模式既能解决家庭的燃眉之急,更能盘活养老机构的空置床位,优化养老服务资源。
然而记者通过走访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也发现,日托或者短托服务也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
西湖区凉伞树云浩养老服务中心,总共有33个床位,目前使用床位达到32个,接近满员。“我们这里大多都是中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健康老人就算有这个需求也不会愿意来,老城区居家养老中心场地也不大,没办法隔离开。”该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冬平说,只在去年有一位短期入住的老人,因子女出去旅游,而老人因患有糖尿病,每天需要特别照顾不方便带在身边,于是在中心住了十多天。不过中心的“幸福食堂”挺受附近老人欢迎,有些不方便做饭的老人会前往就餐。
当天,不少老人来到凉伞树社区参加社区义诊活动。记者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80多岁的李大爷目前和老伴住一起,两人目前身体状况都还行,他直言:“身体都有点小毛病,但只要按时吃药就行,还没有到需要进养老院的程度,如果能自理,何必花钱去日间照护。”
位于青山湖区的绿康国际老年城是一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床位有1088张,目前使用率在65%左右。“养老机构因离居民区有一定距离,开业近10年来并没有入住过日托老人。”该养老机构副院长秦丽梅介绍,近几年短期入住的老人会有一些,一年大概20位,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春节等长假期间,解决老人的照护难题。还有的老人因手术后需要康复治疗,因机构有专业的康复设施和人员,待康复后会回家养老。
当前,传统养老院“一床难求”且长期驻留的模式,确实难以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可以在机构和家之间往返的老人,肯定是没有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很多还是心智健全的健康老人。”具有多年养老行业从业经验的秦丽梅分析道,针对不同养老服务还是要有不同运营模式,把握住老人的真实需要,比如针对老人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要有专业力量和科学规划,让老年人和家庭真正感到受益,日托也便有了吸引力,养老服务模式也能发展得更加丰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