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北京市平谷区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推进平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15条措施》,对标德智体美劳5个维度与法治教育,着力推出区域特色“六堂课”。平谷区致力于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充分发挥“六堂课”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了各美其美的学校教育生态,为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现代教育报社与北京市平谷区教委联合举办2025年第7期现教沙龙,邀请平谷区部分中小学书记、校长,共同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
深耕“六堂课”
平谷教育绘就五育并举新图景
![]()
马丽彬
北京市平谷区委教育工委书记
2025年,平谷区教育系统相继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和成果汇报会,明确发展路径,系统打造区域特色“六堂课”,构建了“学段贯通、学科融通、全域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着力完善“大思政”育人体系,上好“近光讲堂”引领的“大思政课”。“近光讲堂”实现品牌化升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54期,覆盖2万余人,辐射京外地区并获市级奖项。平谷区通过馆校共建、志愿服务、“绿谷红娃”系列品牌活动等,构建了覆盖全学段、贯穿全学科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有效提升了师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组织归属感。
强化体教融合,上好阳光乐跑“5公里计划”引领的体育课。平谷区确立“平谷教育改变自体育始”理念,发布专项工作措施,形成校长带头、教师示范、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大体育工作格局。通过体育工作会、暑期体质提升计划、“一生一案”精准帮扶和薄弱校提升行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开展10余项班级赛活动,3.4万余学生参与,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
提升美育专业水准,上好小提琴和书法普及为引领的美育课。平谷区在小学三年级全面普及小提琴教育,采用“必修﹢社团”模式保证课时;软笔书法课程在相关学段开齐开足,组织参与市级赛事;依托本地产业资源和专业院校合作,建立美育基地及大师工作室,促进区域美育的均衡发展。
创新实践载体,上好劳动教育引领的社会实践课。平谷区构建“共赴桃源爱‘尚’劳动”课程体系,开发100课时精品课程,成功举办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课程推介会,展示区域研学资源。在“万名学生看平谷”暑期实践活动中,近3万名学生走进33个特色实践基地,通过44条活动路线引导,深入了解家乡发展,有效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
强化科技赋能,上好“人工智能﹢教育”引领的创新课。平谷区召开专题研讨会,推进智能终端试点和数字课题研究,在公办小学普及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联合顶尖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课堂应用场景研发,构建起“政府主导、专家引领、企业赋能、学校实践”的协同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机制。
筑牢法治根基,上好“阳光学校”引领的法治教育课。以“阳光学校”为引领,平谷区正在构建“全域覆盖、精准触达、智慧赋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体系。通过“智慧预警”“家庭赋能”“社会协同”三大工程,建立专门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机制,预计将在年内实现区域法治教育100%全覆盖。
以“近光讲堂”构建育人大格局
![]()
高宁
北京市平谷区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
作为区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战略支点,平谷区系统打造“近光讲堂”,构建起融合五育的育人新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灌输向价值引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深刻转变。
“近光讲堂”系统构建了“三维四径五融合”的实践模式,打破校园壁垒,建立“荣誉讲师”制度,汇聚行业楷模、文化名人等,以其真实的人生故事,为思政课注入磅礴的叙事力量;坚持“现场﹢线上”同步,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全区、辐射至京外,使社会成为思政课的宏大教室。同时,“近光讲堂”通过“聆听、互动、实践、创造”四径,将短暂的讲座延伸为持续的成长过程,自然融通德智体美劳五育。此外,平谷区还构建了以讲堂为核心,辐射征文、书信等多元活动的平台链。
截至目前,“近光讲堂”总浏览量超2300万人次,成为平谷“大思政课”的亮眼名片。未来,“近光讲堂”将继续深化体系化课程、数字化资源与协同化机制,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平谷智慧。
让体育真正成为第一学科
以运动重塑校园生态
![]()
梅红兵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党委书记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秉持“体育是第一学科”的核心理念,致力于让运动成为学生成长中最重要、最快乐的课程。
打造品牌活动,营造运动氛围。学校将阳光乐跑“5公里计划”打造为特色品牌,通过举办环湖“微马”长跑节,联动两校区近5000名师生与家长参与,展现体育育人成效。
深化课堂改革,夯实育人主阵地。学校体育常态课通过每日晨会开展集体备课,推进大单元教学;创新提出“出汗﹢笑”的课堂评价标准,确保学生身心受益;将“三大球”全部列为必修课,并实行“校内﹢外聘”双导师制;率先探索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与语文、英语等课程融合,拓展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科学整合时空,保障每日运动。学校科学设计校园时间,确保每天100分钟运动时长;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足球、篮球、排球、跳绳等常规活动,让运动成为校园生活的日常节奏。通过系统性改革,学校体育工作实现质的飞跃,最近一次体测优良率达到100%。
与琴音对话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
谭彩芝
北京市平谷区第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平谷五小将小提琴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系统构建“普及—提升—展示”一体化育人路径,致力于让每个学生在与琴音的对话中提升审美素养、塑造美好心灵。
课程普及,夯实美育根基。学校将小提琴课程纳入三年级课后服务计划,确保每周1课时全员教学,以基础音乐进行系统训练持琴、运弓等核心技能,通过班级展示激发学生兴趣,使全体学生初步掌握演奏技巧。
社团提升,打造美育品牌。在普及基础上选拔有潜质的学生,组建两个校级精品乐团,聚焦高难度经典曲目,开展高阶技巧与合奏训练,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体系保障,凝聚美育合力。学校通过“内培外引”强化师资,组织教师参加区级培训,开展校本教研,并邀请校外专家到校指导。
学校将持续深化特色建设,重点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乐团梯队完善与评价机制优化,拓展校内外展示平台,凝练具有区域特色的小提琴美育品牌。
构建“书墨双香”书法育人体系
![]()
张凤香
北京市平谷区第六小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平谷六小系统构建以“书香致远,墨香润心”为路径的书法育人体系,致力于通过翰墨熏陶培养学生专注品格、提升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课程系统化,夯实普及基础。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构建“三个一”课程体系:每日午间“静心习字”20分钟,培养书写习惯;每周开设书法社团,实现班班有教学;每月举办“墨香雅集”展示,搭建交流平台。
师资专业化,保障教学质量。针对师资短缺困境,学校采取“内培外引”策略:外聘14名书法名家进驻班级,开展多书体教学与创作指导;培育2名校内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梯队。
环境多元化,浸润墨香文化。学校打造“一亭一廊一梯”书法主题空间:校园书画亭展示师生作品与名帖,翰墨廊设置水写石书装置,丹青梯呈现师生佳作,让书法艺术融入日常,实现环境育人。学校还同步开展“双香文化节”“汉字书写大赛”等活动,以多元平台激发兴趣、提升素养。
以“弦墨”
构建“双艺术载体”美育新格局
![]()
张文
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中心小学
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立足“书法之乡”与“小提琴之乡”的文化底蕴,大兴庄中心小学构建书法与小提琴“双艺术载体”育人模式,形成“一文一艺、一传统一现代”的美育格局。
强化师资建设,筑牢美育根基。学校构建“专职﹢外聘﹢校内培养”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外聘书法家负责低年级启蒙,小提琴教学由校内教师与外聘演奏家协同授课。通过定期培训与“专家进校园”活动,持续提升教师艺术素养与教学能力。
构建多元课程,实现全员覆盖。学校建立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如书法教学从基础笔画入手,逐渐发展到熟悉字体结构;小提琴从三年级普及乐理开始,逐渐发展到掌握演奏技巧。同时,为一二年级开设硬笔书法校本课。
丰富社团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学校组建书法社团与小提琴社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通过举办“校园书法节”“艺术成果展演”及参与各级竞赛,学校让学生在展示中提升自信、在排练中磨练意志,实现艺术素养与综合品格同步提升。
从“校园货币”到“校园自治”
形成劳动教育新生态
![]()
方超
北京市平谷区农业中关村学校党委书记
农业中关村学校立足“劳动创造价值”核心理念,突破传统课程局限,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校园生活全环节,构建了集激励机制、实践体系与课程融合于一体的劳动育人新生态。
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劳动新生态。学校首创“校园货币”系统,将学生表现量化为可积累的“校园币”,学生可用劳动所得兑换学习用品、申报个性项目,形成“付出—积累—回报”的闭环激励。
打造真实实践,实现校园自治。学校解散外聘保洁与宿管团队,将全校保洁、宿舍管理、餐饮服务等真实工作交由学生承担。1200余名学生分区域负责环境维护,自主完成宿舍管理及500余人次的分餐与餐厅保洁,责任感与自理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
深化课程融合,拓展劳动场域。小学开辟大棚菜地,学生参与从播种到烹饪的全流程;初中开设灯光音响、视频剪辑等创造性课程。每周组织学生深入蜂场与桃园,进行全年跟踪实践,在全产业链场景中理解劳动价值与科技赋能。
构建“农事科创”课程体系
让学生用双手触碰真实
![]()
樊泽峰
北京市平谷区门楼中心小学校长
门楼中心小学立足乡村教育实际,以劳动教育为核心载体,构建“农事科创”特色课程体系,打造“小学校大视野、小校园大舞台、小学生大格局”的育人新模式。
构建品牌课程,筑牢育人根基。学校以“守根科创智享”为理念,打造以现代农业科技为特色的“农事科创”课程群。课程充分结合乡情校情,既传承地方文化,又注入现代农业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创新实施路径,深化育人内涵。学校依托平谷农业中关村优势,建设“校园智慧农场”,实现灌溉、施肥、环境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学校开发“AI﹢种植”课程,引导学生运用编程、传感器技术,通过AI进行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种植。同时,践行“1﹢x﹢e”资源共建机制,链接科技小院,引入机器人种植、无人机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让学生在真实的农业创新场景中学习成长。
深化文化内涵,服务乡村振兴。学校“鼓韵”文化课程获评北京市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优秀案例,课程建设有效激活学校发展动能,让劳动教育成为连接学校与乡村的纽带。
让人工智能在课堂深处生根
![]()
范小青
北京市平谷中学副校长
北京市平谷中学直面传统教学困境,以“小切口、深突破”为路径,系统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全场景的深度应用,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个性学习的有力支撑。
建设智慧环境,实现个性化学习。学校在初中年级全面推广墨水屏智能终端,构建强互动、快反馈的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科学习效能。例如,语文教学通过系统实时分析阅读数据,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数学教学借助AI智能出题,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自动生成分层练习;英语学习实现发音矫正与自适应训练。
创新体育模式,促进科学锻炼。学校打造三大智慧体育场景:配备羽毛球、乒乓球发球机,支持自定义训练方案;建设“阳光跑”系统,通过智能摄像头自动记录运动数据;部署智慧体育角,利用课间进行体能训练。
深化课程融合,重塑教学流程。学校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培养学生与AI对话、应用AI工具的能力及安全意识。在推动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备课环节辅助生成教学设计,授课环节实现实时互动,评价环节自动批改作业并生成个性化分析报告,实现精准教学闭环。
人工智能教育为乡村娃筑梦
![]()
谭伯宁
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中心小学
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大华山中心小学直面师资短缺、资源有限等挑战,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致力于让乡村学生同等享有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培养面向未来的素养与能力。
强化师资建设,夯实育人基础。学校通过招聘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专业力量,同时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在“手拉手”学校指导下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构建课程体系,确保全面覆盖。学校系统设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一至二年级通过课后服务启蒙兴趣,三至六年级依托信息科技课深化学习。学校创新推进AI与学科深度融合:将AI技术融入桃木工艺特色课程,实现信息科技、美术、劳动三学科联动;在语文、英语课堂应用生成式AI和数字人技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发展社团活动,促进个性成长。学校在科技社团引入人工智能教育元素,针对有深度学习需求的学生,借助编程套装开展进阶教学,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2024至2025学年,学生在全国性比赛中屡获佳绩,共4人次赢得最高奖。
从全域覆盖到精准滴灌
构建法治育人新模式
![]()
张小营
北京市平谷区阳光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作为平谷区法治教育特色校,阳光学校系统整合全区资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法治育人新模式,推动法治教育从“单点发力”升级为“全域覆盖”。
体系化构建,夯实教育根基。学校汇聚校内教师与公检法司等校外专家,组建98人的跨领域团队;打造“法治﹢心育”课程体系,构建“认知—实践—疏导”递进框架;同步搭建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四色管理”实现动态预警,依托“家长法学院”为近千家庭提供专业支持。
全域化覆盖,放大教育效能。学校打破校域边界,实施“阳光法治课堂进校园”,针对学生欺凌等痛点定制课程,覆盖5000余名师生家长;建立校际共育机制,与10余所学校开展模拟法庭等沉浸式体验。
实效化推进,彰显育人价值。通过系统实践,全区学生法律知晓率与行为规范意识显著提升。家长对法治家庭教育的认知率大幅提升,家庭冲突发生率明显下降。区域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率呈下降趋势,“阳光育人”模式获教育部、最高检等部门肯定。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本文依据现场嘉宾发言顺序整理)
文字:郝彬 张影
平谷区教委供图
编辑:付磊
校对:姜思瑶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