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建好的安置房。祝美甲 摄 深秋,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角加村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区内,一座座河湟风貌的房屋整齐排列,透亮的玻璃窗映着蓝天,院角新栽的树苗舒展枝叶。几位村民坐在新居的院坝里唠嗑,手里端着热茶。
从一逢雨季就让群众揪心难眠的隐患区,到如今承载“稳稳幸福”的安置区——这是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生动缩影。
今年开春,平安区古城乡针对21处隐患点直接威胁7个行政村群众安全的问题,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政策宣讲会,最终敲定“货币安置(给予拆迁搬迁补贴款后自主购房)+统规自建”双轨方案,推动130户群众逐步告别风险区。
“搬去城区生活上方便,可地里的庄稼咋办?”“留在村里建房踏实,就是怕手续麻烦、质量没保障。”……搬迁政策刚出台时,这样的疑问在村民间不时响起。为让群众吃透政策,古城乡组建宣讲队,带着政策手册走遍7个行政村,结合村民的家庭情况“量身算账”。
村民代表会议上,且尔甫村党支部书记王顺山总拿村民家庭情况举实例:“你们家种着10亩(1亩≈0.0667公顷)地,选统规自建,收庄稼时出门走5分钟就到地里;他们家孙子在城里读小学,货币安置后住小区,走路10分钟就到学校——我们要选的不是搬迁方式,是最适合自家的好日子!”
接地气的讲解,解开了村民心里的“疙瘩”。最终,涉及搬迁的130户群众中,17户选择货币安置,113户选择统规自建,集中安置在角加村、且尔甫村、古城村三个安全片区。
政策越讲越透,村民的态度也悄然转变。从一开始“干部讲、咱听着”,到主动上门问“我家这情况选哪种更划算”。有的村民算清账后,还主动帮乡村干部劝邻居。就这样,搬迁意愿从“要我搬”转向“我要搬”,连最开始犹豫的几户,也主动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
3月初,古城乡党委召开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专题部署会,成立攻坚专班、安全巡查组,统筹推进施工进度、质量管控与各类问题协调。四个月后,113户统规自建房屋在7月实现全主体封顶,目前已有80户入住,其余房屋也在加紧推进装修,确保群众早日入住。
7月中旬,角加村几户人家的建房施工突然停了——村民怕预付工程款后质量没保障,坚持“先施工再付款”;施工方又称建材垫资压力大,要“先收钱再干活”,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
得知情况后,古城乡党委、政府当天就组织召开三方协调会,一边跟施工方讲村民的顾虑,一边向村民承诺:“每道工序我们都盯着验收”。最后定了“干好一道工序、验收合格付一笔钱”的规矩,工地上很快又响起了机器施工声。
前一问题刚解决,新的梗阻又出现。
8月初,角加村安置区进入施工关键期,但建材运输、房屋装修与区新农办配套施工同期推进,管道开挖与建材运输相互干扰,造成调度不畅、局部工序滞后。了解情况后,古城乡立即对接区新农办与施工方,沟通制定错峰施工方案,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回头梳理整个过程,乡党委书记张显强坦言:“最初确实低估了搬迁工作的复杂性。但我们始终坚持‘发现问题就解决、遇到堵点就打通’,提前摸排潜在风险、主动对接区级部门,慢慢把统筹协调的短板补上,绝不让难题挡住群众的安居路。”
新建的安置区里,不时传来村民收拾新家的动静:有的忙着安装家具,有的在院坝规划小菜园;乡干部则穿梭其间,协调水电气管网接入,确保入住即能用。
“以前雨季怕漏雨、怕滑坡,现在住新房、通水电,睡觉都踏实了。”搬进新家的村民,言语间满是安心。
选择货币安置的群众,同样开启了新生活。
在城区新居里,老人下楼就能就医、购物;回村探望邻里时,总能带回“安置区又有新变化”的消息,让未搬迁群众更添期待。
“搬迁不是终点,而是美好生活的起点。”古城乡党委书记张显强表示,下一步,乡里将持续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让群众不仅“住得安心”,更“过得舒心”。
(来源:青海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