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年间,浙东天姥山深处藏着一座千年古寺,名唤 “青山寺”。寺后有片竹林,竹影婆娑间隐着一方青石台,每日清晨,总有位身着灰布僧袍的老僧静坐于此,晨光透过竹叶洒在他银白的胡须上,宛如镀了层金。这位老僧便是青山寺的住持,法号 “了尘”,据说已修行近百年,能通晓天地间的隐秘,方圆百里的百姓都尊称他为 “了尘大师”。
![]()
寺中有三位弟子,皆是了尘大师亲手所收。大弟子明心,年近三十,入寺已十五载,性子沉稳,每日除了诵经打坐,便是打理寺中菜园,从无半分懈怠;二弟子明远,二十出头,天资聪颖,对佛经教义领悟极快,却总有些心浮气躁,盼着早日修成正果;小弟子明悟,刚满十六,是去年才被家人送到寺中的,心性单纯,对修行之事充满好奇,却也时常犯些小迷糊。
这年入夏,天姥山连降暴雨,山路被冲毁,香客们断了来路,青山寺倒也多了几分清净。一日清晨,了尘大师召集三位弟子到禅房,面色平和地说:“近日寺中无事,你们且随我一同打坐修行,若有见闻,不必隐瞒,尽可道来。” 三位弟子闻言,皆躬身应下。
自此,每日天未亮,师徒四人便会到寺后青石台打坐。明心依旧沉稳,双目微闭,呼吸均匀,仿佛与周围的竹林融为一体;明远屏气凝神,心里却总想着何时能见到传说中的 “修行异象”;明悟年纪小,坐了没多久便会偷偷睁眼,看看师父和两位师兄,又赶紧闭上。
![]()
约莫过了半月,一日打坐结束,明远忍不住上前问道:“师父,弟子打坐时,总觉得眼前有些模糊的光影,却又看不太清,这是为何?” 了尘大师闻言,目光扫过三位弟子,缓缓开口:“打坐时见光影,乃是修行中常见的景象。世人皆道打坐能静心,却不知心静之后,方能见‘性光’。这性光有不同颜色,每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修行层次。”
明悟听得眼睛发亮,急忙问道:“师父,那性光都有哪些颜色?弟子要是见到了,怎么知道自己到了哪个层次呀?” 了尘大师笑了笑,示意弟子们坐下,慢慢讲了起来。
![]()
“这性光最常见的,便是白色。” 了尘大师指尖轻轻敲击着身前的木鱼,“初入修行之门的人,心有杂念,如同蒙尘的镜子。当他们开始打坐,学着摒除杂念,心渐趋平静时,便可能见到白色的光。这白光微弱,如同烛火,忽明忽暗,那是因为心念尚未完全稳定,杂念还在不时干扰。
就像明悟你,打坐时总忍不住分心,若哪天能静下心来,或许便能见到这白光。”明悟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打坐,争取早日见到白光。
“待修行再进一步,心念渐稳,杂念减少,白光便会转为青色。” 了尘大师继续说道,“这青光如同初春的竹林,清新而柔和,能让人心中生出清凉之意,驱散烦躁。此时修行者已能较好地掌控自己的念头,不会轻易被外界干扰,但还未完全摆脱‘执着’之心。
![]()
明远,你性子急躁,总想着求快,若能放下这份执着,让心慢慢沉淀,或许就能见到青光了。”明远闻言,羞愧地低下头:“师父教诲,弟子记下了,日后定当收敛心性,潜心修行。”
“青光之后,便是黄色。” 了尘大师的声音多了几分庄重,“这黄光如同秋日的麦田,温暖而厚重,代表着修行者已具备‘慈悲之心’与‘智慧之光’。此时他们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