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深度的,1周年的仪式感被软银拉满了!2024年11月,黄仁勋在东京举办了英伟达AI峰会,与软银CEO孙正义进行了一场真诚的对话。那时,黄仁勋开玩笑说:“你们可能不知道,在曾经的某个时刻,孙正义是英伟达最大的股东。”而孙正义则说:“我很后悔卖掉英伟达股票”。
为此,在台上,孙正义还尴尬地抱着黄仁勋,做抱头痛哭状,你可以想象,当时孙正义的心里是多么苦涩!做过几千亿投资的朋友都知道,俗话说得好“踏空比亏损更难受”。
孙正义一度持有英伟达近5%的股份,却在2019年大比例退出,有网友统计,这让软银至少错失了1500亿美元(1万亿人民币)的收益,成为孙正义历史上最遗憾的一笔投资。而在2024年11月时,英伟达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达到3.6万亿美元,并在那时超越了微软和苹果。
但谁能想到,短短1年时间,就在2025年11月时,英伟达的市值已经一度超过5万亿美元,而仿佛是要再次验证自己未来会不会后悔,孙正义选择了彻底清仓英伟达,而如果其当初不卖,其收益将超过2500亿美元!
![]()
我最近不止一次说过,由于黄金、科技股、比特币的虹吸效应,已经让市场上的美元流动性十分紧张,而美联储的停止缩表要到下月才开始,那么整个市场其是呈现超预期下的流动性逼空效应的!
10月底时,美国科技7巨头总市值已达22万亿美元,其规模上也已远超全球流通中的美元数量,且在他们近期的一系列的市值远景目标中,普遍增长预期都在5-10倍!那么仅当下美股科技7巨头的市值规模已经约等于美国M2总量,是美国3年GDP之和、全球央行美元外储规模的3倍之局,而如果在5年内再增长5-10倍,38万亿的美债规模,届时或将只是其10%数位以下的数字!此处要注意的是,Openai还没上市,其上市后底线估值就是1万亿美元起步,那么这么多市值可以位列全球前5大经济体GDP排名的企业,市场拿什么去供养!
我想软银的考虑肯定比我睿智,但肯定也跳不出流动性的那些故事,那么,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软银选择现在?
![]()
一、软银清仓英伟达的直接动因
软银的未来增长路径,其实是 All in OpenAI 与算力基础设施,软银此次套现 58 亿美元的明面目的是为孙正义的 “全面 AI 布局” 提供资金。根据其披露,所得资金将用于三大方向:
(1)OpenAI 的 400 亿美元融资承诺:软银目前已通过愿景基金二期向 OpenAI 注资 75 亿美元,并计划在 2025 年 12 月前追加 225 亿美元,累计达 300 亿美元。并且,由于OpenAI 当前上市前估值,已经飙升至 5000 亿美元,其未来 IPO(预计 2026 年)可能带来巨额回报。
(2)5000 亿美元的星际之门(Stargate)项目:该项目是软银对特朗普的承诺,其旨在扩大美国 AI 数据中心容量,其中软银占股 40%,需投入 2000 亿美元。
(3)收购安晟培半导体(65 亿美元)和 ABB 机器人业务(54 亿美元):提供部分资金给软银自己的生态,主要是强化 AI 芯片与自动化领域布局。
![]()
其实,我估计还有种重要原因,2025 年,软银发行的 29 亿美元混合债券利率已经高达 8.25%,且以 ARM 股份为抵押的保证金贷款额度已扩大至 200 亿美元,这时候,再不增加些现金流渠道,再融资的成本高的吓人!截至 2025 年 9 月,软银流动比率仅为 0.69,速动比率 0.58,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不过,孙正义对 AI 产业链价值分布的判断还是值得我们关注 ,未来的市场里,从单一芯片制造的估值增长性可能并不高,但大模型研发与算力基础设施的闭环整合,可能估值更高,凑巧的是,马斯克的8.5万亿美元市值计划也有类似的特点!
其次,市场大部分的投资人士都认为,英伟达当前估值已处于历史高位:
因为其市盈率(PE)达 162.5 倍,显著高于半导体行业平均的 25 倍。其市值在今年一度突破 5 万亿美元,但核心盈利仍依赖 AI 芯片的短期需求爆发,长期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而且,华尔街 “大空头” 迈克尔・伯里已对英伟达发起做空,微软的比尔盖茨,高盛的大卫所罗门也开始下场警告AI泡沫,这更是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估值泡沫的担忧。
![]()
二、AI泡沫破裂会如何?
(1)科技股抛售与市场恐慌
英伟达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4.8 万亿美元),其股价暴跌将拖累纳斯达克指数(权重占比超 10%),并会带动科技股下跌(占SP500的45%以上权重)。11 月 11 日,软银清仓消息公布后,英伟达股价当日下跌 2.96%,标普 500 指数同步回调 1.2%。
而且,由于举债基建搞AI的特征,所有科技股的资金呈现嵌套特征,这直接引发了板块联动效应,其中AI 云服务、生成式 AI 应用等细分领域都遭受重创,尔这个链条的风险始终存在,无论是位居核心的英伟达还是处于外围的云服务,只要有一家暴雷,就会形成 “估值下调 - 融资收缩 - 裁员破产” 的恶性循环。
参考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在 18 个月内下跌 78%,科技股市值蒸发超 5 万亿美元,此次若 AI 泡沫破裂,在初期,就可能导致全球股市市值损失 3 万亿美元起步,毕竟7巨头就22万亿左右市值了,需要注意的是,A股的芯片类和AI类股票由于市场商业应用的环境更窄,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需要做防守型配置。
![]()
(2)风险细节因素始终挑拨投资人的神经
2025 年全球 AI 融资规模已同比下降 62%,若泡沫破裂,早期项目(如 AGI 初创公司)将面临 “断粮” 风险,并且,AI已经形成巨头竞争,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现金流紧张的公司可能被低价收购(巨头不投资,等其不行时收购债务就够了)
而部分高杠杆基金(如 Citadel、Two Sigma)因做多英伟达、OpenAI的杠杆过高(债权来源的股权投资),一旦市场大幅调整,可能引发一二级联动的量化崩盘(韩国股市已经给我们上演过了,最近韩国证监会限制了市场量化)。
并且,市场上众多负责基建的数据中心运营商也可能因 AI 算力需求下滑而无法偿还贷款,导致银行不良率上升,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实,在这点上,如果没有市值和利润的同时支持,很难想象银行会给AI相关的如此多的债权流动性!
此外,台积电、三星等芯片代工厂可能因AI相关的订单减少而瞬间出现产能过剩,以及订单违约,这会让整个半导体扩张周期的设备投资收益下滑,再次引发银行中止贷款,从而产生全球性的半导体金融危机!
不过,尽管短期风险显著,但 AI 技术的长期价值并未改变:毕竟,其在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的落地将催生新的增长点,具备真实盈利的公司可能笑道最后!但也需要重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框架,毕竟商品需要人的消耗,而人需要收入才能消费!而英伟达股价,市场分析认为现价约为其明年预期收益的33倍估值,而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约为24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