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当对方是个体户,是熟人,已经多次让步,甚至愿意折价回收时,拿“查资质”当最后通牒,是不是有点过了?
婚礼结束后剩下6箱五粮液,他要全退,老同学却说:“胶条都拆了,没法原价收。”
他怒了,一句“查你卖酒资格”,把同窗情逼到了绝路。
![]()
杭州周先生9月结婚,想酒席上“撑个场面”。
听说高中同学郑老板能搞到便宜五粮液——5400一箱,一瓶900块,比市面低。他没犹豫,直接订了8箱。
订的时候,他问了句:“喝不完能退吗?”郑老板回得爽快:“能退,按原价退。”
这话让他安心了。谁想到,婚礼一结束,一盘点:8箱酒,只开了2箱。剩下6箱,整整齐齐堆在角落。
他联系郑老板退货。对方一开始说国庆库房忙,让等等。
![]()
可等到10月中旬,态度变了:不能按原价退。
原因出在验货上。
郑老板派了验酒师上门,结果发现——每箱的防伪胶条都被撕开过,箱子是重新封的。
懂行的人都清楚,五粮液回收,最看重“原箱未拆”。
胶条一断,哪怕一瓶没动,在流通市场就是散酒待遇,价格立马掉两三百。
郑老板的意思其实不难理解:当初答应退,是以为就退个一两瓶,图个同学情分,亏点认了。
可现在退6箱,还是拆过的,他收回来没法当原箱卖,风险太大。
但周先生坚持:“你亲口说能退,就得按900一瓶退。”
![]()
几次谈不拢,他急了,放出话:“你不退,我就去查你有没有烟酒售卖资质,然后起诉你。”
这话一出,网友吵翻了天。
有人直接算账:“这还真是事儿哈,这位周先生的预算也挺离谱的哈,买了8箱,结果才喝了两箱。我就是想知道,既然那6箱没喝,你干嘛要给人家打开?人家不给退,也是说得过去的。”
![]()
还有人点出关键:“要摆桌上撑场面”——酒瓶往桌上一放,任务就完成了,喝不喝根本不重要。可为了这个“场面”,硬生生把6箱原装酒拆了封。
更有人替郑老板说话:“周先生格局小了。老同学给低价是看情面、图薄利多销,结果8箱只用2箱还全拆箱,真该替对方想想。”
![]()
干酒水生意的网友说得更直白:“卖酒的都懂:没开箱原价退,开了箱影响二次销售,不可能按原价收!”
![]()
甚至原本同情周先生的人,看完细节也改了主意:“本来觉得退货合理,看完才愣住:8箱喝2箱退6箱,还全拆了箱,人家没赚多少,原价退确实说不过去。”
![]()
目前调解员已介入。郑老板愿意按市场散瓶价回收(大约700多一瓶),但周先生仍坚持要900元原价。
僵持不下。
其实这事最让人心里发堵的,不是钱,是那份十几年的同学情,就这么被6箱酒卡住了。
一边是新郎,想婚礼体面点,没错;一边是老同学,给了低价、允诺退货、还主动派验酒师上门,也算仁至义尽。
本该是件互相帮衬的好事,最后却走到“查你证照”“法庭见”的地步。
没人说周先生不能维护权益,口头承诺也是约定。
![]()
反过来,郑老板当初若能多留一句:“必须原箱未拆才能退”,或许也不会闹成这样。
熟人生意最难做,就难在“情”和“理”总打架。
这场纠纷,表面是胶条之争,实则是虚荣与模糊承诺共同酿成的苦果。
若当初为面子多订酒时能理性些,口头承诺时能严谨些,何至于让情分走到对簿公堂这一步?
经此一事方才明白:有些规矩,事前说清,远比事后算账重要;
而情分,有时比酒更易挥发,你说是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