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隋朝开皇年间,关中平原东部有个渭南县,县里有个名叫李玄机的少年。李玄机年方十七,生得浓眉大眼,身形挺拔,自幼便和镇上的老木匠学手艺。可他心思却不在刨木凿榫上,反倒对坊间流传的神仙故事着了迷,尤其痴迷 “天眼” 之说 —— 传说中开了天眼的人,能看透阴阳两界,辨得妖魔鬼怪,还能预见未来祸福,这对充满好奇心的李玄机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李玄机的祖父曾是个走南闯北的货郎,年轻时误入过一座深山道观,听观里的道长说过,天眼并非天生,凡人若有机缘,习得正确法门,也能开启。祖父把这事当趣闻讲给李玄机听时,他才十岁,却把这话刻进了心里。从那以后,他便四处搜罗有关天眼的书籍,无论是残破的道经,还是荒诞的志怪小说,只要沾着 “天眼” 二字,他都视若珍宝。
![]()
父亲见他整日不务正业,还总搞些旁门左道的东西,气得把他搜罗的那些 “破烂书” 全烧了,还把他锁在木工房里,勒令他专心学手艺。可李玄机半点没悔改,反而更执着了。他总觉得,那些法子不管用,是因为自己没找到 “真正的法门”。
这年秋天,渭南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蝗灾。漫天的蝗虫像乌云般飞来,所到之处,庄稼被啃得只剩光秃秃的杆,连树上的叶子都被吃得干干净净。百姓们急得团团转,有的焚香祷告,有的敲锣打鼓驱赶,可都无济于事。县令也急得上火,贴出告示,招募能治蝗灾的能人,许诺若能解除灾厄,必有重赏。
李玄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起祖父说过,天眼能辨祸福、知因果,若是自己能开启天眼,说不定能找到治蝗灾的法子。于是,他偷偷从家里溜出来,跑到镇上的土地庙,对着土地公的神像磕头祷告,祈求神明指点他开启天眼的方法。
他在土地庙跪了整整一天,从清晨到日暮,膝盖都跪得红肿了,也没等到任何 “指示”。眼看天就要黑了,外面刮起了大风,乌云密布,像是要下雨的样子。李玄机又累又饿,心里又急又委屈,忍不住趴在神像前哭了起来:“神明啊,为何我如此诚心,却连一点指引都得不到?难道这世上真的没有开启天眼的法子吗?”
就在他哭得伤心时,突然,庙外传来一阵清脆的环佩之声,紧接着,一道柔和的白光从庙门照了进来。李玄机惊讶地抬起头,只见一位身着七彩羽衣的女子走了进来。那女子身姿曼妙,面容绝美,眉宇间带着一股威严与慈悲,头上戴着镶嵌着明珠的凤冠,周身萦绕着淡淡的祥云,一看便知绝非凡人。
![]()
李玄机吓得连忙站起身,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两步,结结巴巴地问:“你…… 你是谁?”
女子微微一笑,声音如清泉流淌般动听:“吾乃九天玄女,听闻你一心想开启天眼,还为解百姓蝗灾之忧诚心祷告,特来助你。”
李玄机又惊又喜,连忙跪下身磕头,“弟子李玄机,拜见玄女娘娘!求娘娘传授开启天眼的法门,弟子若能开天眼,定当为百姓排忧解难,绝不滥用神通!”
九天玄女走上前,轻轻扶起李玄机,温和地说:“你有一颗济世之心,这便是开启天眼的根基。世人多以为,开启天眼需要复杂的仪式、高深的修为,或是珍贵的法器,可实则不然。真正的天眼,不在眼中,而在心中;真正的开启之法,也并非繁琐之道,只需默念一句五字真言便可。”
李玄机瞪大了眼睛,满脸疑惑:“只需五字真言?娘娘,这…… 这未免也太简单了吧?我之前试过那么多法子都没用,这五字真言真的能开启天眼吗?”
九天玄女笑着摇了摇头,说:“大道至简,越是根本的法门,往往越简单。你之前试过的那些法子,之所以没用,是因为它们都执着于‘形’,而忽略了‘心’。天眼的本质,是心灵的觉醒,是对万物本质的洞察。若心中蒙尘,即便用再多外在的方法,也无法看清真相;若心中清明,只需一句真言点拨,便能豁然开朗。”
说着,九天玄女抬手拂过李玄机的眉心,一股温暖的气流瞬间涌入他的体内,让他浑身舒畅,原本焦躁的心情也平静了下来。随后,玄女缓缓开口,一字一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