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家庭教育好的小孩很幸运。
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而在凑合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就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后一种。
成长过程中,我们没感受过被无条件接纳的温暖,没见过父母平等沟通的模样,甚至习惯了用沉默、指责、忽视来处理亲密关系。
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心里难免打鼓:一个从未被好好爱过的人,真的有能力爱孩子吗?
很多缺爱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点都不少。
他们会拼尽全力给孩子物质满足,会为孩子的未来殚精竭虑,却偏偏在 “如何表达爱” 上栽了跟头。
因为缺爱的父母,本质上是 “爱商” 未被开发的孩子。
他们自己的童年里,没有储存过 “被爱” 的样本,不知道怎么温柔地说话,怎么耐心地倾听,怎么坦诚地表达关心。
他们可能会用 “打压” 代替 “鼓励”,用 “控制” 代替 “尊重”,用 “沉默” 代替 “沟通”—— 不是故意伤害孩子,而是这是他们唯一熟悉的 “相处模式”。
就像从没吃过糖的人,不知道怎么给别人递糖,只能把自己仅有的 “粗粮” 硬塞给孩子。
但这并不意味着,缺爱的父母注定养不出被爱的孩子。爱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可以后天学习的技能。
我们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完全可以通过自我疗愈和刻意练习,重新学回来,再传递给孩子。
![]()
为什么 “家庭教育好的小孩” 那么幸运?因为他们从小就建立了 “健康的爱的认知”。
他们知道,犯错了可以被原谅,难过了可以被安慰,有需求可以大胆说出口。
这种 “被爱包裹” 的成长体验,会让他们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感,长大后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而在 “凑合” 氛围里长大的我们,之所以要花很多年碰壁,就是因为我们 “爱的认知” 是模糊的。
我们不知道健康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不知道怎么拒绝伤害,不知道怎么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些本该由父母教会我们的东西,我们只能在一次次试错中摸索。
所以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 “补课” 的过程。
我们给孩子的爱,本质上是在填补自己童年的缺口,也是在为孩子搭建一个 “不用碰壁” 的成长环境。
当我们学会温柔地对孩子说 “没关系”,学会认真听孩子说 “我害怕”,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其实也是在对曾经的自己说:“你看,原来爱可以是这样的。”
缺爱的父母想好好爱孩子,最关键的一步不是 “学多少育儿技巧”,而是 “先疗愈自己的创伤”。
- 承认自己的 “不完美”:不用强迫自己做 “完美父母”,接受自己会犯错,接受自己偶尔会失控,带着觉察去修正,比硬撑着 “假装完美” 更有力量。
- 重新定义 “爱”:爱不是 “牺牲一切”,也不是 “控制一切”。真正的爱是看见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边界,用孩子能感受到的方式传递温暖。是睡前的一个拥抱,是犯错后的一句 “妈妈和你一起面对”,是愿意放下手机听孩子讲废话。
- 允许自己 “慢慢来”:改变多年的相处模式很难,不用急着一步到位。今天比昨天多一点耐心,明天比今天多一句鼓励,日积月累,你会发现自己和孩子都在变好。
- 我们或许没能拥有 “见过好的爱” 的幸运,但我们可以成为 “创造好的爱” 的人。
那些我们小时候没得到的,那些我们碰壁多年才明白的,都可以变成给孩子的礼物。
缺爱的父母,从来都不是 “不合格” 的父母。
恰恰相反,因为我们深知 “不被爱” 的滋味,所以更懂得珍惜给孩子爱的机会。
我们带着创伤长大,却依然愿意拼尽全力去爱孩子,这份勇气本身就很了不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