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太原马拉松赛,志愿者与小选手击掌互动。
![]()
街头文创店铺里,年轻人购买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魏子岚摄
当年轻人愿意为一场音乐会跨越千里奔赴陌生城市,当一处文旅场所不再只单纯提供“看风景”的需求,文旅消费的“流量密码”也悄然发生变化。凭借庞大基数、强传播力与消费活力,青年群体正以“情绪驱动、悦己优先”的新消费逻辑,成为文旅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从文化探访到沉浸式文化体验,再到“票根经济”“留白式行程”等新形态,年轻人的文旅消费场景正朝着更具参与感、社交感、深度体验感的方向加速延伸。
从Citywalk到Artwalk
青年消费更钟情“悦己”
傍晚的太原晋阳里,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沿着汾河步道散步,微风拂过,河水荡漾。
20岁的郭可欣停下脚步,举着相机,镜头对准的不是著名的灯光幕墙,而是河边的落日夕阳,“我更喜欢这里的生活气息。”她觉得,类似的Citywalk场景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而自己更关注内心的愉悦。
这种慢节奏的探索正延伸到文化领域。山西的晋祠博物馆,现在是很多年轻人的首选旅游目的地。10月下旬,20岁的大学生尹思睿与同学来此沉浸式体验,她说:“和Citywalk不同,这里让我节奏慢下来,特别是站在侍女像前,会觉得自己在和历史对话。”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和美术馆正成为青年旅行的“必选项”,2024年35岁以下观众比例超过六成。
从街头到展厅,从Citywalk到Artwalk,青年消费的核心已从“打卡”转向“悦己”,情绪价值成为文旅消费的关键因素。
大型文娱活动仍是年轻人情绪释放的重要场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演唱会观演人次同比上涨超过45%,其中青年群体是消费主力军。
夜晚的山西体育中心,荧光棒和灯光汇成一片闪耀的海洋,万人合唱声久久回荡。今年夏天刘若英演唱会期间,河南“00后”女孩周铭拖着行李箱刚到太原,就直奔场馆入口,“能与偶像见上一面,这张门票就值了!”她举着演唱会条幅,开心地笑了。
赛事和旅行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票根经济”。今年4月,WTT(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常规挑战赛太原站赛事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齐聚太原,不仅为顶级赛事加油助威,也顺势开启了“看比赛、游城市、品美食”的一站式体验。
赛事同期推出“赛事+旅游”联动活动,观众凭比赛票根可在三日内免费乘坐公交地铁,并享受晋祠博物馆等景区门票优惠。凭借政策与赛事的双重带动,城市旅游热度显著提升,外地游客接待量有了大幅增长,酒店入住率也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夜间经济的活跃度同样明显提升,赛场上的体育热情与城市里的“烟火气”相互交融、彼此烘托,格外热闹。
记者走访了解到,“这届年轻人”的消费逻辑正在改变。“演唱会特种兵”舍不得吃饭,也要为几千元的门票买单;“丑娃”拉布布价格不菲,在全世界拥有众多年轻拥趸;一些餐厅常常一座难求,青年群体愿意为喜欢的氛围感排队消费……从街头到展厅,从演唱会到赛场,他们的消费重心从“实物占有”转向“情绪占有”,更愿意为“悦己”花钱,并通过切身选择推动文旅市场升级。
场景+社交+体验
青年消费更喜欢“沉浸式”
沉浸式文旅的热度持续升温,从展馆到夜市,从舞台到街区,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看风景”,而是通过互动、分享和体验让旅行变得更有厚度与温度。
在众多青年人眼里,消费场所已转为文化实验场,可亲身参与、动手实践,全方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太原钟楼街夜市,“00后”游客梁梓轩和朋友正在店主的指导下,一笔一画勾勒着糖画,旁边的年轻人看到后立马加入,边拍照边加联系方式,夜市就此变成一个天然的社交场。此刻,他们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参与者、创造者,让自己的每一次消费都成为独特的体验和持久的记忆。
在山西博物院数字展区,游客拿起手机一扫二维码,西周晋侯鸟尊便在屏幕里舒展翅膀,商代鸮卣眨动着双眼,古老的文物在科技的助力下变得更加鲜活。山西财经大学的希怡举着手机一边拍视频,一边在社交媒体呼喊朋友:“快来看,我和鸟尊互动啦!”这让原本冰冷的文物展柜因虚拟影像和即时互动热闹起来,历史文物成为社交话题,游览变成了一种可以实时分享的社交体验。
运城的永乐宫景区借助数字投影技术,让元代壁画在光影中“复活”。漫步其中,仿佛走进壁画长卷,还能通过互动投影“点亮”壁画细节,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年轻游客。随着社交平台的传播,这些“可触碰的历史”成为新的热门话题。
类似的场景正不断出现在各类文化空间与景区,沉浸式旅游、光影展览、夜游演艺等新场景热气升腾。在这些新兴场景中,年轻人把消费场重构为“创意实验室”,实现商业空间与个体创造力的深度共鸣。
社交平台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以“大学生打卡”“亲身互动”为关键词的帖子,讨论度居高不下,“旅游搭子”话题的阅读量更逐渐递增。就连旅行的过程,也渐渐变成年轻人“找搭子、共体验、晒朋友圈”的完整流程。
文旅消费结构重塑
市场如何“拿捏”年轻人的心
当“到此一游”不再是年轻人的选择时,他们希望在一场旅行中,不仅能收获照片和回忆,还能找到情绪共鸣、文化认同甚至新的朋友。对于文旅市场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不断探索内容深度和参与方式,才能真正“拿捏”住这代年轻人的心。
不过,市场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部分旅游项目票价偏高、形式趋同,一些光影展以投影和灯光堆砌为主,缺乏文化内涵,难以支撑游客的二次消费。高昂的门票价格也让不少学生群体望而却步,难以匹配他们对情绪共鸣、文化认同的深层需求。
面对青年群体不断更新的消费需求,政府、企业、景区甚至文创团队都在思考,如何精准对接年轻人。
经营主体开始跟进,从旅行全流程切入,将年轻人的情绪消费转化为具体产品。旅行社在行程设计上不断贴合年轻人“慢体验、深感受”的偏好。山西本土旅行社在设计产品时主打“留白式行程”,不压缩时间、不堆砌景点,给游客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间,恰好击中大学生与年轻上班族对“不赶场”旅行的期待。马蜂窝等线上平台同步推出“自驾游”“深度游”定制产品,支持年轻人按兴趣拼接行程,还能通过社交分享找到“旅行搭子”。
住宿是旅行的重要环节,民宿老板们也敏锐捕捉到年轻人对“深度融入当地”的需求。大同的皓・乾楼管家体验式民宿,没有走单纯的住宿路线,而是将传统文化与自然意境融入空间,根据客人偏好定制专属游玩路线和深度攻略,帮年轻人避开游客扎堆的打卡点,解锁街角老铺、山间村落等小众体验。山西陵川县的锡崖沟民宿集聚区,成了慢时光的好去处,一到周末,这里多家民宿房间常被“抢空”,不少年轻人特意赶来,在这份山野的宁静里卸下日常疲惫,体验那种贴近自然、不慌不忙的生活感。
景区也在不断升级体验,满足年轻人对参与感的追求。云冈石窟景区推出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不仅让游客与历史产生了亲密的联系,更加深了他们对古老文化的理解。而对于喜欢户外探险的年轻群体,吕梁的庞泉沟和太原的角子崖环线成了新的打卡地,乡村漫步活动让他们享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平静体验。
文创产品是当下年轻人热衷的“旅行纪念”,山西的文创更是圈粉无数。萌趣的“佛小伴”玩偶、有地域特色的陈醋可乐、能留存旅途记忆的趣味盖章,这些产品都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在讲述着山西的故事,既揉进了山西的本土文化,又贴合了当代青年的时尚审美,满足了他们“带文化回家”的收藏欲,成为社交平台上分享旅途的鲜活符号。
从夜晚的体育场到白天的赛道,从城市街头到古老殿堂,青年正用自己的脚步和钱包,书写文旅消费的新脚本。他们要的不只是旅行,而是一段充满情绪、互动和归属感的体验,市场的快速反应,也让这场“双向奔赴”不断加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