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在11月5日,一架日本专机抵达中国,大约十名日本自卫队的校官级干部,来中国进行交流,而且还会参观解放军陆海空军的相关设施。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次日本自卫队的防务呢?
![]()
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式下,这次访问还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更像是一次,高层定调、防务部门落实、兼具“破冰”与“警示”双重意义的深度互动。
首先,前段时间,也就是在日本自卫队军官踏上中国土地的前几天,中方在韩国跟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举行了会谈,双方一致认为,防务部门间具有实效性的危机管理和沟通“十分重要”。
很显然,正是因为这番表态,也为中日此次交流提供了基础。
随后,在11月1日,中国国防部长董军与日本防卫相小泉进次郎在马来西亚实现了首次会谈。
![]()
双方更进一步,就“在所有层级推进对话与交流”的重要性达成一致。
请注意“所有层级”这四个字,它为上至将官、下至校官的交流敞开了大门。
这一系列密集的高层互动,显然也为两国的防务关系注入了明确的政治动能。
日本自卫队代表团此行,正是对“高层共识”和“防长约定”最直接和最迅速的一种贯彻。它清晰地表明,当中日双方拥有共同政治意愿时,即使是最敏感的军事领域,交流的齿轮也能被迅速激活。
当然,从日本自卫队访问团的行程来看,其中还是有不少深意的。
根据安排,这批日本校官将前往北京、广东和湖北,参观中国陆、海、空军的相关设施。
这条精心设计的路线,本身就是一种富含深意的战略沟通,其内涵是双重的。
![]()
第一,这是一种“可控的透明”,是主动释放的善意。
我们让外国军官走进自己的核心军事基地,本身是一种经过精确计算的自信释放。
其意义在于通过直观接触,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判,为双方危机管理积累宝贵的信任资本。
第二、这同样也是一种无声却极具分量的战略警示。
因为开放本身就意味着展示。
当日本一线指挥人员亲眼目睹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装备、严整的军容和高效的训练水平时,他们所接受到的,远不止于外交礼仪上的友好。
这更是一种实力的直观呈现,这就是清晰地在告知对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军队具备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与强大能力。
这种“以眼见为实”的方式,可以让日方对中国军事实力有一个更清晰、更理性的认知,从而促使其反思并放弃任何基于错误判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
很显然,交流与威慑,在此刻就成为了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服务于一个核心目标,那就是维护战略稳定。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日防务交流的航道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此次访问的顺利成行,恰恰反衬出这一交流机制的脆弱与韧性并存。
回顾今年7月,原定由中国军方代表团访日的计划,就以“日程无法安排”这一外交辞令被临时取消。
当时,外界分析普遍认为,同期发生的海空摩擦事件为交流蒙上了阴影。
从7月的“取消”到11月的“成行”,短短四个月内的波折,生动地揭示了中日关系易受突发事件冲击的敏感性。
但也正因为这样,此次访问的举行才更显其分量。
![]()
它表明,尽管中日之间存在干扰和杂音,但2001年由日本笹川和平财团与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共同建立的这一交流渠道,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韧性。
双方都认识到,无论政治气候如何变化,保持这条沟通管道的畅通,对于防止局势失控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这条交流项目,从2001年启动以来,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
可以说见证了中日关系的起伏,其本身也成为了两国战略互信水平的晴雨表。
在当下这个战略互信持续低迷的时期,此类看似基础性的交流,其重要性反而是不断上升的。
总之,这架载着特殊客人的日本专机,不仅是一次访问的交通工具,更是一个强烈的象征。它象征着,在经历了波折与试探之后,中日两国依然选择将对话与实力展示相结合,作为处理分歧、构建稳定、并促使对方回归理性的现实工具。
这趟直奔解放军基地的行程,其最终目的地,是通往一个更具可预测性、更少误判的东亚安全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