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工信部第401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公示信息中,大众安徽的第3款车型与众08也完成申报。成为大众旗下首款搭载L2++级高级驾驶辅助的车型,支持高速、快速路和城区,可实现车位到车位功能。
很多人看到的是,从与众07到与众08,2款智能电动汽车的推进和落地,大众安徽惊人的效率和速度;但更多人没看到的是,伴随着与众08的亮相,大众安徽实际上真正完成了一场合资品牌的智能化革命。过去,绝大多数合资品牌的「智能化」,本质上是一种应用或技术的嫁接,就像在一座传统结构的房屋安装智能家居,线路掣肘、体验割裂,难以实现深度的联动和持续进化。
而与众08的不同,来自这种智能体验的结果是“基因级”的。从诞生起,基于小鹏的扶摇平台核心技术正向开发打造,决定了在底层逻辑上,与众08就与国内新势力在智能化的应用层站在了同一梯队。在这个过程中,大众系统性地解决了很多从传统造车体系到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融合问题,真正内化并掌握了智能化的核心开发能力。
与众08的亮相,不仅仅是一款新车,更是一份宣言,宣告过去合资品牌依靠「打补丁」式的智能化时代已经结束,一条由大众率先走通的、从底层架构彻底变革的合资智能化新路径,开始变得清晰!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与G9同源,与众08改变了合资智能的底层逻辑!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市场对智能化的理解其实是模糊的。有人认为是功能数量的堆砌,有人简单地等同于数据参数,有人则理解为中控大屏与语音助手;但往往忽略了,真正的智能化,本质上是一个由底层架构支撑的系统性工程。
了解过小鹏的人都知道,在造车新势力中,小鹏是最先将「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短期看配置,中期看成本,长期看架构」这一认知贯彻到整个造车过程中的。2022年小鹏G9的亮相,以及围绕X-EEA 3.0电子电气架构、800V高压平台及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扶摇平台的技术基因的展示,第一次将这种「架构领先」的理念具象化。
![]()
因此,要理解与众08这款车,就必须深入探究其灵魂所在,也就是它所继承和演进的小鹏先进造车架构的精髓。与小鹏G9同平台打造,与众08不是简单的换壳造车,而是在G9平台架构上进行深度开发,不仅汲取了Edward平台的灵活性,更几乎全盘继承了扶摇架构的全部核心技术精髓,用一次系统化、体系化的精准注入,将小鹏在智能电动领域的积累融入自己的产品理解。
![]()
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中,电子电气架构就像车辆的神经系统,其先进性直接决定了车辆智能化的上限。不同于过去相对臃肿的传统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扶摇架构的核心——X-EEA 3.0电子电气架构,通过采用一套中央超算+区域控制的方案,带来了两大根本性优势:1、硬件的极致简化;2、为更高阶智能预留接口。
要知道,高阶智能驾驶和座舱功能往往依赖于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全域高速通信。X-EEA 3.0架构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以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的通信架构,就像将遍布全国的县级公路升级为高速公路网,为传感器数据、高清地图和OTA升级包的高速传输提供了保障。
![]()
基于这一架构开发,与众08不仅能够实现底层数据链路的统一,解决传统合资车型因线路掣肘导致的功能割裂问题,各个功能模块之间可以高效地沟通协作,也为后续的智能化升级和功能拓展预留好了基础,真正赋予了车辆「持续进化」的能力。
扶摇架构的另一革命性贡献,还在于实现了800V高压系统的全系标配。要知道,过去电动车最大的用户体验痛点就是补能效率,基于扶摇架构正向开发打造,意味着,与众08先天就具备了超充体质。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在高速服务区或城市充电站快速补能,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300公里”以上的极速补能,叠加700km的续航里程,让用户享受到接近燃油车般的补能便利。
![]()
此外,扶摇架构在性能与操控的调校上,也引入了智能化的思路。例如,通过智能空气悬架CDC的运用,真正让车辆具备主动适应的能力,这套系统可以根据路况、驾驶模式甚至导航信息,实时调整悬架的软硬高低,兼顾舒适性与操控性。
如果说小鹏的扶摇架构提供了智能控制的上层算法和硬件基础,那么大众则将是数十年积累的、关于底盘调校的灵魂注入其中,扎实的德味质感、精准的转向手感、以及在各种极限状态下的车身稳定性。最终呈现的,是一套既有智能自适应便利性,又具备顶级驾控质感的底盘系统,实现了1+1>2的效果。
2
「代码级」学习,大众要讲自己的智能化故事!
拥有了先进的蓝图,并不意味着就能造出好房子。当下汽车智能化赛道上,跨国车企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早已不是新鲜事,比如选择与华为、大疆等公司合作,直接将成熟的智能驾驶方案或座舱系统嫁接到自己的车型上,这些合作让智能化应用愈加触手可得。但当所有人都在关注有多少功能上车、在市场中处于什么地位的结果的时候,却鲜少有人追问过程。
大众与小鹏的深度合作,恰是对这个问题的反证。相比于单纯的引入,大众关注的不仅是要从小鹏这位“中国老师”身上学到什么,更是希望借此掌握智能化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这也解释了,大众之所以愿意投入重金和时间,进行一场“代码级”的深入学习。
![]()
2023年,大众对小鹏的7亿美元注资,这笔投资,标志着大众正式将小鹏纳入其智能化战略版图,双方的合作自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后两年间,大众先后派遣了数百名工程师入驻小鹏,进行“一对一”的贴身学习,从电子电气架构的分层设计理念,到智能驾驶算法的逐行解析,很多人说,大众是“一个一个代码”去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真正将技术自主和安全握在手中。
为跟上小鹏的技术迭代速度,2024年,大众还专门成立VCTC中国研发决策中心,统筹在华三大合资企业的研发资源,负责电子电气架构、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开发。负责人吴博锐推行“每日晨会快速决策”模式,确保合作中的技术问题24小时内响应。
比如,在中国城市拥堵场景是日常出行中常见的情况,车辆频繁启停,驾驶环境复杂。针对这一情况,研发团队对自动跟车等功能进行优化,通过调整算法参数,使车辆能够更加精准地跟随前车行驶,避免急刹车和急加速,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最后,通过实车测试,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整个过程中花费不到2个月。而在大众传统体系中,完成这样一个流程至少需要6个月。
![]()
这种“代码级”的学习,以及贴合中国车企的敏捷决策机制,不仅是大众为适配小鹏技术落地的结果,也让双方在算力优化、智能表现等技术协作上效率倍增。从与众07的惊艳亮相,到与众08成为大众首款搭载L2++级高级驾驶辅助的车型,大众安徽用短短两年时间,走完了传统车企五年甚至至今还未达成的结果。
这场深度合作,为大众解决了在智能化时代的效率问题,但真正决定产品竞争力和创新性,最终还是掌握在大众自己手中。如何将最前沿的智能化平台,与百年车企的经典造车流程完美地衔接与融合? 如何让新的中央超算与大众传统的车身网络模块实现稳定通信? 如何将大众严苛的功能安全标准贯彻到新的软件架构中?如何确保智能座舱的快速迭代,不影响底盘控制系统的绝对可靠?
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也不是靠外界能解决的,靠的是大众的工程师结合自身的车身结构、底盘调教等领域的积累,一步步地调试、验证、磨合。在智能驾驶系统中,将小鹏的感知算法与大众的制动系统控制逻辑深度耦合,既保留了小鹏对中国路况的精准识别能力,又延续了大众标志性的制动线性感;在智能座舱开发中,建立「模块隔离」机制,让座舱系统的迭代不会影响动力、底盘等核心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带来的是,今天的大众第一次真正系统地走通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正向开发全流程,有底气将自己的产品,与目前国内头部新势力放在同一张桌子上,比拼智能化的综合体验,讲述属于自己的智能化故事。
3
从与众08开始,合资的好车标准变了!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消费者对于合资品牌好车的认知,可以高度总结为四个字——好开、耐用。前者指的是卓越的机械素质,包括精准的转向、富有韧性的底盘、平顺的动力输出;后者则代表极致的可靠性,皮实、省心、故障率低。这套标准曾经造就无数经典车型,但随着智能电动时代的到来,似乎已经不足以吸引外界的关注。
这是因为,很多合资品牌在尝试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往往陷入一种“打补丁”的误区。要么通过购买、技术嫁接等方式在既有的产品中进行移植,车辆各项智能化功能之间相互割裂,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么由于底层架构的限制,智能系统的迭代速度也往往缓慢,无法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
与众08本质上打破了这一矛盾,它不是一个在传统驾控基础上“打补丁”叠加智能功能的过渡产品,而是一个从基因里就同时融合了顶尖智能与顶尖驾控的“新物种”。
智能化方面,与众08拥有与新势力同源的、可进化的电子电气架构和流畅的座舱体验,使其在数字化体验上,足以与一线新势力同台竞技;驾控上因为继承了大众在底盘调校、车身操控、安全工艺上的全部精髓,仍然能够让人清晰感受到德系车的厚重和精准。
从这一意义上,与众08的推出,不仅仅在于一款有竞争力的产品的问世,更在于它重新定义了合资品牌对于一款“豪车”的标准。宣告那个单纯依靠三大件可靠、底盘扎实就能通吃的时代,在智能电动车的语境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更重要的是,大众安徽先后两款车的亮相,不仅清晰勾勒出金标大众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让外界围绕大众安徽形成全新的市场印象,也真正让大众安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完成从阶段探索到体系化、规模化输出的转变。
![]()
这是因为,通过与小鹏在底层架构和技术方案的共享,大众安徽不仅能够有效摊薄了前期巨额的研发投入,降低单车成本;随着接下来两款车型的相继上市,以及另一款跟小鹏合作车型的亮相,在销量上的提升,这一方案的成本优势还将更加明显,为后续的研发和市场竞争提供正向助力。
此外,为了充分迎接后续三款新车的上市,大众安徽还在加速推进渠道建设。按照规划,到今年年底,金标大众的新零售网络将扩展至全国60个城市,拥有120家门店,深入三线城市。通过产品与渠道建设的双向支撑,形成良性循环。
可以看到,从底层架构重构,到产品矩阵打造,再到规模化商业运营,大众安徽所开创的合资智能化新模式,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如果说从与众08开始,合资好车的标准被重新书写;那么从大众安徽开始,合资企业的智能化之路,或许真正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