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王晓磊
“治疗费越积越多,公司却一分钱不赔,我实在撑不下去了……”不久前,某游乐设备公司员工陈某某在工作中意外受伤,初期企业以多种原因拒绝赔偿,双方始终未能就医疗费用与工伤赔偿问题达成一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家庭经济压力与日俱增,加之赔偿诉求迟迟得不到回应,陈某某情绪逐渐崩溃,竟产生了自杀念头。
接到相关警情后,荥阳市公安局王村派出所迅速出警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将陈某某送往医院进行救治与心理疏导。该所民警在妥善处置现场后,立即将该案件精准推送至王村镇智慧矛调平台,启动多部门联动处置程序——这一快速响应的背后,正是基层高效能治理中“构建基层治理平台”的直观体现。
接到系统推送后,王村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即刻联合司法所组建专项调解小组,成员涵盖法律专业人才、资深调解员及司法干警,为纠纷化解提供全方位专业支撑。
调解工作初期并不顺利,调解小组多次主动上门与游乐设备公司负责人沟通,企业方仍态度强硬,坚持拒绝赔偿,甚至回避协商。面对僵局,调解小组并未气馁,而是调整策略:一方面持续关注陈某某的身体恢复情况与心理状态,安排专人定期上门或电话安抚,缓解其焦虑情绪,告知其维权途径与进展;另一方面,同步联系医院详细调取伤情诊断报告、治疗记录,深入企业走访相关员工,全面核查事故经过、责任划分及双方争议焦点,梳理出清晰的事实链条与法律依据。
在掌握充分证据后,调解小组再次约谈企业负责人,采用“背靠背+面对面”的调解方式:先分别与双方沟通,向企业方释明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倾听企业在赔偿金额、支付方式上的顾虑,再组织双方面对面协商,疏导对立情绪,平衡双方利益诉求。
历时半个月,经过3轮正式调解与无数次私下沟通,企业方最终认识到自身责任,同意进行赔偿,双方达成一次性赔偿协议。为保障协议切实落地,避免后续产生纠纷,调解完成后,调解小组主动协助双方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以法律文书的形式固化调解结果,为陈某某的权益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11月6日,陈某某的家人将一面锦旗送至荥阳市王村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这面锦旗饱含着群众对王村镇多部门联动治理、高效化解劳动争议的赞誉。
此次工伤纠纷的化解,正是多部门联动治理的生动实践——派出所的快速响应筑牢了安全防线,司法行政部门的专业支撑守住了法律底线,综治中心的统筹协调打通了服务堵点,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最终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王村镇党委书记任燕霞表示,王村镇将坚持以联动机制破解治理难题,通过整合资源、明确职责、高效协同,让矛盾纠纷化解更专业、更高效、更有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