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赛力斯登陆港交所,
成为国内首家“A+H”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此次IPO募资净额高达140.16亿港元,
是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车企港股IPO。
上市后,公司总市值冲上近2300亿港元,
成为中国市值第二高的车企,仅次于比亚迪。
![]()
『业界』
车圈故事尽显门道
THE SCENE
■作者 张殿亮
■编辑 周展
■视觉 慢慢
能取得这样的市场表现,赛力斯当前最重要的优势,就是与华为的深度融合。华为的技术,被用在赛力斯旗下的问界车型上,这为赛力斯提供了很强的技术支撑。基于此,赛力斯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成长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重要一极。
从投资的角度看,很多人把赛力斯看作是投资华为汽车业务的一个替代选择。大家觉得,买赛力斯的车或者股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看好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未来。这种看法,让赛力斯在吸引市场和资金方面更具优势。
另外,因为华为本身没有上市,它和赛力斯这么深度的合作,难免让一些人猜测:华为是不是有可能通过赛力斯这个平台,把汽车业务逐步装进去,实现某种形式上的独立上市?
目前虽然没有确切证据,但这种合作模式确实给外界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间。
赛力斯的崛起
就在不远的过去,赛力斯这个名字在喧嚣的汽车行业里还几乎听不见声响。 正是这种从沉寂到爆发式的跨越,使其登陆港交所、市值冲上2300亿港元的这一刻,更具“黑马”般的戏剧性与冲击力。
赛力斯起步于弹簧与减震器,后来与东风携手,开始造车。 2016年,驶入新能源的赛道,却始终未能掀起波澜。到了2020年,公司全年收入仅143亿元,亏损却超过17亿,负债高企,股价低迷,像是浪潮里一粒不起眼的沙。
转机出现在2021年。彼时正处生存边缘的赛力斯,选择与华为深度携手,共同打造问界品牌。正是这次合作,为它撬动了命运的齿轮。
数字记录了赛力斯这一路的蜕变。
![]()
营收从2022年的约340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约1450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更可贵的是,在连续亏损多年后,公司终于在2024年实现盈利,净利润接近60亿元,成为全球范围内继特斯拉、比亚迪和理想之后,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销量翻越了几个山头。 2022年至2024年,问界销量从7.8万辆增至近42.7万辆。其中,问界M7(参数丨图片)在2024年销售近20万辆,成为新势力车型销冠;问界M9售出超15.6万辆,稳居50万元以上豪华SUV销量榜首; 今年4月上市的M8交付已超10万辆,位列同价位市场榜首。截至2025年9月,问界全系累计交付突破80万辆,创下国内新能源豪华品牌交付速度新纪录。
资本市场同样写下了惊艳的一笔。股价从2021年合作前的不到13元,一路涨至2025年的174.66元。
![]()
不过,光鲜背后,也有现实的重量。
赛力斯的业务结构,高度依赖问界品牌与华为技术。从2022年到2024年,问界销售收入从205亿元跃升至1319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从60.3%升至90.9%。与此同时,其他品牌如蓝电等大幅收缩,经销商门店从1882家减至400余家。
![]()
表:赛力斯关键财务与销量指标变化(2022-2025年)
华为以其核心技术与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为赛力斯铺就了一条快速通道。这种深度绑定虽使其迅速崛起,却也令后者对未来路径有所审视。
据招股书,赛力斯向华为的采购额从2022年58亿元增至2024年420亿元,占比由14.5%升至30.2%。2025年上半年采购额约200亿元,占总营收超30%,华为已成为赛力斯最主要的成本支出方。
如今,登陆港股的赛力斯已将目光投向全球。
公司计划将约20%的募资用于出海业务,其车型已进入挪威、德国、英国等关键市场。依托“A+H”双平台,它正尝试走出一条从借力到自立、从本土到全球的进阶之路。
华为,借赛力斯"曲线上市"?
华为素来有一条坚定的原则,不上市。然而,智能汽车的战场风起云涌,研发要钱、建生态更要钱。不上市,虽然守住了定力,却也窄化了融资的路。
于是,当合作伙伴赛力斯先后登陆A股与港股,一个猜测自然浮出水面:华为是否在借赛力斯,“曲线”驶入资本的轨道?
![]()
要看清这个问题,得从资本联动的细节入手。
2024年,赛力斯有两步棋走得引人注目。
7月,它以25亿元从华为手中买下“问界”系列商标及相关专利,将这一核心品牌正式收归已有。 8月,再出手115亿元,购得华为旗下“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的股权。
引望智能,承载着华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交易后华为仍掌控 80% 股权,赛力斯和长安系的阿维塔则各持有 10%。
![]()
这个结构很巧妙。华为依然主导技术,却通过引入车企作为股东,为汽车业务打开了一扇新的融资窗。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像在为这个猜想加注。
赛力斯港股上市时,公开发售超购约133倍,超过20万人申购,冻结资金逾1700亿港元。22家基石投资者合力认购近半发行股份,他们看中的,或许正是赛力斯作为目前唯一可公开交易的“华为汽车概念股”这一特殊身份。
尽管市盈率不低,但市场仍愿意为这份“华为含量”支付溢价。某种程度上,投资者是通过赛力斯,投出对华为智能汽车技术未的“信任票”。
根据财报,赛力斯计划将七成募资用于研发,重点投入智能电动、电池安全与自动驾驶,虽然表面是“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但实际仍将围绕华为技术体系展开。从这个角度看,资本正通过赛力斯,持续灌溉华为所深耕的技术土壤。
此外,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借道合作”比直接出海上市更稳妥。华为不必亲自站到国际审查的聚光灯下,却仍能借合作伙伴之船,驶向资本的深水区。
有个关键点,支撑起这一切资本运作想象,那就是车BU业务本身开始走出泥潭。
华为车BU自2019年成立以来,一直强调“不造车”,要做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
但这个梦想很昂贵。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公开表示:“车BU必须独立,否则华为无法承受其长期亏损。”
2023年,该业务一度亏损约60亿元。转机出现在2024年,随着问界等车型销量走高,车BU在第一季度首次扭亏为盈。
![]()
盈利的曙光,为它未来的资本路径铺下了第一段实土。业务上的扭亏为盈,也使得其“平台化”生态模式跑得更加顺畅。
如今,华为的智能汽车技术正通过引望智能平台,输出给越来越多的车企。这套商业模式的价值,也随着“朋友圈”的扩大,通过赛力斯这样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找到了通路。
最终,华为在没有打破“不上市”原则的前提下,巧妙地为自己打开了一扇资本的窗,为智能汽车这场持久战,备好了关键的资金。
张殿亮
先要去感受泥泞
才能够步履轻盈
点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