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各自取用,国内通信要更加卷了。
事件概况与官方表态
- 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称,欧盟委员会正探索将2020年“5G工具箱”中对“高风险供应商”的非约束性建议升级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规定,以推动成员国逐步将华为中兴设备从其电信网络中剔除;报道还提到,欧委会考虑对使用华为设备的项目在对外融资上施压。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1月11日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敦促欧方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反对以行政手段在缺乏法律依据与事实证据的情况下强行限制企业参与市场,并警告此举将迟滞技术发展与造成经济损失
![]()
政策脉络与当前状态
- 2020年:欧盟发布“5G工具箱”,从战略与技术层面提出加强5G安全的举措,建议各成员国限制或排除“高风险供应商”参与无线与核心网络;但该工具箱为非约束性指引,成员国拥有最终决策权。
- 2023年:欧委会在进展报告中首次将华为、中兴列为“高风险供应商”,并提出限制或禁止其服务的方向,但并未改变其建议属性。
- 2025年11月:欧委会被曝考虑把上述建议升级为强制规则,并可能通过侵权诉讼与经济处罚督促执行;同时研究在固定网络领域限制中国供应商,以及对非欧盟国家的相关融资限制。欧委会发言人称5G网络安全对经济至关重要,但拒绝对可能的禁令置评。
潜在影响
- 成本与进度:替换现有设备涉及巨额资本开支与工程改造,可能推高网络建设与维护成本放缓5G与光纤部署节奏;欧洲行业分析亦指出,禁用特定供应商将引发政治博弈与运营商反对,且华为设备具备较高性价比
- 供应链与网络整合:短期内其他供应商产能扩张与交付能力可能难以完全承接,跨厂商设备整合与割接复杂且耗时,带来运行风险与额外运维成本。
- 投资与竞争格局:若欧盟推进强制限制,短期内有利于爱立信、诺基亚等欧洲供应商的份额,相关个股在消息披露后一度上涨约3%—5%;但中长期仍取决于成员国落实力度技术替代路径
- 对外融资外溢效应:欧盟考虑对采用华为设备的项目限制“全球门户”等对外融资,将影响部分第三国的网络建设融资可得性与成本。
成员国动向与分歧
- 德国:政府与运营商在2024年7月签署关于中企设备使用的具有约束力协议,规划自2029年起全面排除包括华为、中兴在内的中国设备,分两阶段推进:2026年前移除核心网络中的中国技术,2029年底前清除通信塔、传输线路与天线等设备;同时,德方曾讨论以公共资金补偿更换成本,单在德国的替换费用或超过20亿欧元,但细节与时间表尚未确定
- 西班牙2025年7月与华为签署1230万欧元合同,内政部称符合国家安全框架;尽管遭遇欧方鹰派批评,西方强调对数据与安全的可控性
- 欧盟内部分歧:报道称至少14个成员国不愿在5G建设中显著减少对华为、中兴的依赖,成员国长期不愿将相关决策权上交欧委会,执行层面存在显著博弈
企业与机构的应对要点
- 网络侧:尽快完成对现网设备的资产盘点与风险分级,制定“分阶段替换与隔离”路线图;优先处理核心网络与敏感场景,同步评估多厂商环境下的互操作性与运维能力
- 供应链侧:建立第二来源与多厂商策略,在采购与合同环节嵌入可替代性与安全合规条款;对关键器件与软件进行国产化/本地化备选与验证。
- 合规与融资:关注欧盟成员国落实进度与可能出台的强制性措施及对外融资限制,提前评估对海外项目融资、交付与结算的影响,必要时调整项目结构与资金安排
- 政府与行业协作:通过行业协会、标准化与第三方安全评估等机制,强化可验证、透明的安全证据链,降低“泛安全化”带来的非关税壁垒与不确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