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发表后曾引起巨大轰动,特别是第二卷上、中、下三册曾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
但是,若干年后,恰恰是这获奖的第二卷令整部《李自成》受到“非议”,甚至有评论者对姚雪垠的全部文学活动进行了否定。诸如把李自成写成了共产党,把农民军写成了八路军,姚雪垠是“御用文人”,是“奉命文学”等等,不一而足。
![]()
那么,我们就重点谈谈《李自成》第二卷吧。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李自成,刘宗敏及高夫人等义军将领在明末农民起义陷于低潮时是如何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后出河南,攻洛阳,杀福王,推动张献忠重新起义,救出李信、红娘子并使其加入了起义队伍,从而将农民起义推向了高潮,拉开了推翻朱明王朝的序幕。作品突出描写了李自成诸多的优秀品质,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远见。也正是这些描写,招来了许多人的诟病。
那么,这些描写是否违反了历史真实呢?
大概谁都无法否认,李自成能从一个农民成长为义军领袖,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说明他绝非普通的凡夫俗子,他能统领百万大军推翻朱明王朝,他的能力,胆识本身就是石破天惊的。不要说古代,就是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军神林彪相比,李自成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林帅的四野虽然百万之众且战功卓著,但他是在最高领袖的统帅下,在其他友军的配合支援下才取得骄人战绩的。而李自成则是孤掌定乾坤,雄师抵京门,如此雄才大略,古今几人能超越?就这一时期李自成的辉煌成就来说,
![]()
任何文学形式的描写塑造都是不为过的,因为文学永远没有生活丰富、真实、生动。难能可贵的是,姚雪垠以如椽之笔,再现了历史,这难道还要受到指责吗?
对那些批评者来说,他们的言论是有断章取义的嫌疑的。《李自成》长达五卷,李自成及义军也走过了一条从胜利走向失败的道路,整部《李自成》是一个大悲剧,第二卷的辉煌只是整个悲剧的一段插曲而已。到第三卷,悲剧气氛就相当浓厚了,开封被淹,慧梅之死催人泪下,李自成在军事、政治方面的失误开始显现,这难道是在“拔高”吗?
![]()
批评者似乎还忘了另一问题,就是小说不是史书,正如《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一样。如果说“美化”与“拔高”,还有比《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化”更登峰造极的吗?“借东风”,“祭泸水”,“五丈原镶星”,“定军山显圣”,笔笔出神入化,为什么有人却认为是情理之中?一句话,就是在文学批评上秉持了“双重”标准,其根源,就是借否定李自成达到翻案复辟的目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