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育奇
十月的长治,秋雨绵绵。窗外的树叶在淅沥的雨声中悄然泛黄,偶尔有几片湿漉漉地贴在窗玻璃上,像极了初入法院时那份朦胧而郑重的心境。作为一名刚加入长治中院数月的法官助理,我常在伏案工作的间隙凝视这片秋色,试图从琐碎的材料与案卷中,捕捉那些作为职业根基的温暖星火。
案卷之温墨香深处的千钧重量
研究室的工作大多数是与文字打交道。起初面对堆叠的案卷,总觉得它们冰冷而沉默。直到参与审判辅助工作,才懂得“本院认为……”这寥寥数语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审阅推敲。密密麻麻的卷宗记录着庭审交锋、证据质证、法官批注,指尖抚过那些字迹,仿佛触碰到无数个深夜里灯下疾书的背影,听见法槌落下前的那声叹息;透过这些文字,我看见合议庭反复讨论的身影,感受到法官落笔时的千钧重量。
雨声敲打着窗棂,我敲打着键盘。仔细看去,案卷其实从不冰冷,它的“温度”不显山不露水——就藏在每一条批注的斟酌里,藏在每一次期限的紧迫中,藏在法律条文背后对个体命运最朴素的关怀里。这温度让我明白,司法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带着理解的审视。亦如这秋雨,其意义不在于喧哗,而在于沉静地渗透与滋养,我们伏案书写,让文字在静默中积蓄力量,等待正义的回响。
法庭之温国徽之下的人间烟火
作为法官助理,列席庭审让我得以从审判人员的视角进行观察与思考。曾以为庄严肃穆是法庭的主色调,一个雨日,一桩普通的民事纠纷让我看到了它更为温润的底色。庭审中,双方情绪渐趋激动,陈述也偏离了争议焦点,面对这样的情形,审判长没有急于推进程序,而是耐心引导双方把话说完。他明白,那些“题外话”里,藏着他们真正的心结;让每个人把话说完,矛盾才有了化解的起点。当原告哽咽着陈述时,法庭安静下来,只剩下窗外淅沥的雨声和他颤抖的声音。
那一刻,法槌没有落下,判决尚未作出,但法庭的“温度”已然显现——它存在于这份耐心的倾听中,存在于对每个人表达权利的尊重里。高悬的国徽所守护的,不只是庄严的程序,更是法庭里正在上演的万家灯火与寻常炊烟;而法律的温情,也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在于具体的姿态。灯火守望、家常滋味,这温度恰如秋日里的一盏灯,不为照耀前程,只为让冒雨赶来的人,推门时能看见一抹光亮。
初心之温太行山下的薪火相传
身处其中,长治中院的精神底蕴,总让我联想到不远处高耸的太行山脉。风雨洗礼岁月为证,其坚守便如山一般,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片土地上公平正义最厚重的底色。秋雨连绵的日子里,常在午餐时听到前辈们讨论案件。他们为某个法律适用问题切磋琢磨,为如何更好地化解矛盾倾注心力。这些在餐厅、在走廊的讨论,早已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让我看到司法工作者的责任如何自然地延伸至法庭之外,铺就一条静水流深的精进之路。有位法官说:“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回响。
整理历年案卷时,那些泛黄的判决书页仿佛仍留有余温。字里行间闪耀的,是法官将社情民意融入法理的智慧,这份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正如不灭的薪火,在一代代法院人间接力传递。这种温度的传递是无声的——它藏在老法官对新人的细心提醒里,体现在同事间对疑难案件的共同探讨中,融汇在加班的夜晚彼此递上的一杯热茶里。而我们如同山间的树木,在这场传承的秋雨与深厚的土壤中扎根,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理解什么是“如我在诉”、什么是司法为民。
雨渐停了,天际透出一缕薄光。我合上案卷,想起入职时前辈的叮嘱:“法律是冷的,但司法者的心必须是热的。”在这个秋日,我终于读懂——案卷的严谨是温度,法庭的共情是温度,初心的坚守更是温度。它们如太行山的层峦,沉默却坚定;如秋雨的绵密,细微却深沉。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成为法治星空中最亮的星辰,但至少可以做一滴秋雨,落入泥土、滋养公正的根系,汇入江河、奔向法治的海洋。 (作者单位系长治中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