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戏来得很突然。当地时间11月6日,安理会一场“气候与安全”公开会,硬生生被美方拐成了对中国的指责秀。美国代表连着两次发言,扣帽子、打标签,抓着“中国排放大”“靠不正当手段拿经济优势”不放,还顺手给自家政策贴上“世界楷模”的金边。话音未落,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把话筒接过,直接开算账,气氛从“外交辞令”切换到“数据对峙”。
![]()
耿爽亮的牌不花哨,都是硬货。他摆出了中国在气候治理上的一组现实动作: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碳减排,双碳目标不是纸面文章。更关键的是,他给出对比:中国人均碳排放处在全球中等水平,这和“巨大”“吓人”之类的形容词不挨边。紧接着,他把镜头转回对面的始作俑者——美国是全球历史累计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人均排放也长期靠前。现场最“扎心”的一刀是这句提醒: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尴尬历史摆在那里,特朗普本人宣称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气候会场突然安静了几秒,有人低头翻文件,有人掩饰不住表情管理的失败。
这不是“怼人赢了”,而是把话题拉回现实世界:谁在做事,谁在演戏。
美国为什么敢在联合国这么拗词?看似是“立场问题”,骨子里是利益把方向盘锁死了。华盛顿的那扇“旋转门”你来我往,能源大亨的支票规整漂亮。科氏工业这类能源巨头,是共和党最稳的后盾之一。企业主营是石油、天然气,页岩油气开采是核心盈利板块,污染风险不算小。民主党推气候治理、压页岩油气,一手环保,一手打击对手金主;共和党呢,为了护盘,只能在公共叙事里弱化气候议题,给化石能源产业留足空间。
这套政治绑定,直接把美国气候政策拖成了“拉锯战”。一届退出协定,下一届再签回来,国际社会看得头疼。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份被石油浸透的合同:企业的油井在地里轰鸣,政策在会场上摆姿势,媒体在镜头前编故事。说到底,不是知识分子在争论温室效应,而是利益集团在分割预算蛋糕。
很多朋友问:气候是气候,和军事安全有什么关系?这问题坦率得让人喜欢。我直接给一条线索:气候就是战略变量,能源就是硬通货。极端天气会影响基地运行、影响补给线、影响装备可用率,军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海平面上升对沿海设施是实打实的压力,北极航道的可航期延长,海军部署节奏和态势评估也得跟着改。更别忘了能源价格的波动,军费里油料费是大头之一,价格一翻车,训练计划和海外行动节奏都会受牵连。
![]()
这还只是战术层面。拉到战略层面,谁掌握新能源产业链,谁就握住未来军工的“电池和心脏”。电动化、智能化装备的后勤保障,离不开稳定的电池与材料供应;无人系统从空天到海面在加速普及,耐久度和续航本质上是能源问题。中国的新能源走出去,是产业战略,也会在中长期改写全球军工配套的“成本地图”。对比之下,美国还在页岩油梦里打拍子,把气候议题当作政争工具,这不是输在嘴皮子,而是输在技术路线和产业势能的起跑线上。
我把有争议的点摆在桌面上,免得有人用细节偷换概念:
- 关于“特朗普政府两度退出《巴黎协定》”:这说法在公开资料里不常见,有待官方确认。大家熟悉的是退出一次、再加入一次的反复。
- 关于“COP30由哥伦比亚和智利联合主办”:这信息和公开安排有出入,有待官方确认。主办方、主题常有变动,按官方发布为准。
- 关于“英国首相斯塔默的相关表态”:材料提到他认为气候共识被破坏,但没有更完整的语境和原文,暂无更多细节。
- 关于美中人均排放对比的具体数值:材料没有给出数字,我不加码,只保留结论性表述。
这块别嫌啰嗦,军事报道最怕“带着情绪跑”,我宁愿用“有待确认”把坑标出来,也不愿把不实信息塞进行文里当砖头。
把镜头拉回这场会。耿爽那句“美国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最大障碍”,不是情绪,是态势判断。美国在国际场合抹黑他国,镜头里热闹,落到国内政策上却常常拖延、反复、打折。中国这边,不靠嘴,靠项目。双碳目标稳步推进,新能源车的保有量肉眼可见地在街头跑,森林覆盖率在往上走,光伏板一片片铺到全球阳光最好的地方。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投入与产出,不是谁在社交平台上喊两句就能替代的。
有朋友会问,这和军队有啥直接连接?我给几个直观点:
- 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全球布局,给海外行动的能源保障拓展选项,哪怕是民用电力的稳定,也会反向降低驻外基地的脆弱性。
- 军工供应链和民用新能源高度耦合,电池材料、功率半导体、热管理系统,这些技术跨界很快,谁在民用端跑赢,谁在军用端更容易拿到红利。
- 多边合作不是口号,是补给线和情报网络的延伸。气候治理项目背后,是资金、技术、标准的联通,未来的安全协作,离不开这张网络。
![]()
这场交锋表面上是气候议题,骨子里是两套国际交往理念的硬碰硬。中国在做的是多边主义的耐心工程,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把不同阶段、不同能力的国家放到同一个合作框架里,慢慢推进。美国用的是单边主义的老剧本,一手拉盟友、一手设门槛,话术里各种双重标准,自己破坏合作、又指责别人“带坏风气”。在贸易上你见过,在科技上你见过,现在在气候上再看一遍,剧本没变,演员台词稍微改了几个词。
我不避讳这句判断:美国如果继续把气候议题政治化、工具化,最终会影响到它在安全合作中的信用。伙伴需要的是靠谱的节拍,不是下一届政府一换人,前一届承诺就当纸片。国际社会的记忆力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好,数字也不会被段子洗掉。
我写军事新闻这么多年,见得多了,越发相信一个朴素的标准:谁愿意为人类未来负责任,谁就值得信任。中国这边在干实事,节奏稳、投入真、故事也开始讲清楚了。美国那边,如果继续把“页岩油的拍子”当作政策的节拍器,继续在国际场合用抹黑换成就感,那就别怪世界把你留在过去。
这一次联合国的火药味不重,信息味很浓。话语权正在倾向那些既能动手、又能把事讲明白的国家。硬实力是底盘,软实力是扩音器,二者相乘才是长期战斗力。我叫阿条,我在这条线的前沿盯着看,也在努力把复杂的局面讲明白。你如果跟我一样,愿意把新闻再飞一会儿,愿意把情绪放低一档,愿意把事实捋顺,那我们在下一场对话里,能看得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