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今天又没认出我。”小张把这句话说得像天气预报一样平常,却在我对面红了眼眶。
两年前,他母亲被诊断为“很可能的克雅病”,一种每百万人里不到一例的罕见朊病毒病。如今,她已卧床十八个月,吞咽要靠鼻饲,日夜颠倒,偶尔还会突然大笑——那笑声像坏掉的磁带,尖锐又空洞。
小张的故事不是孤例。2023年,中国新增登记克雅病87例,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被连根拔起。
![]()
**诊断:从“像阿尔茨海默”到98%准确率**
最初,县医院把老太太当阿尔茨海默治了半年。直到脑脊液RT-QuIC检测——2024年《柳叶刀神经病学》刚验证的新技术——才给出98%的肯定答案。过去,确诊得做脑活检,家属一听“开颅”就腿软;现在,抽管脑脊液就能判案,北京、上海、广州几家试点医院已把检测周期缩到72小时。
![]()
**钱:医保刚进门,保险还在踢皮球**
克雅病2023年被正式写进国家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好消息是,上海、北京已把它纳入门诊特殊病种,报销比例抬到80%。坏消息是,小张母亲拿到的“很可能”诊断,在不少省份仍被系统判为“存疑”,住院押金先交五万。
![]()
保险那边更魔幻。老太太曾买过一份“重疾”险,条款里白纸黑字写着“克雅病”,可理赔员一句“需病理确诊”就把案子打回。2024年银保监会发了《罕见病保险理赔指引》,要求保险公司对“高度疑似”启动专家复核,小张的申诉已被当地保险行业协会挂进督办清单,但钱还没到账。
![]()
**照护:40小时“喘息”与800元补贴**
每天夜里,小张要给母亲翻身六次,防褥疮像防炸弹。2024年,中国罕见病联盟在15个城市试点“家庭喘息服务”,每月送40小时免费护工。合肥刚被纳入第二批名单,小张填完申请表,第一次睡了个整觉。
![]()
民政部同一年推出的“特殊困难家庭照护补贴”也落地安徽,卧床半年以上的失能老人每月可领800元。钱不多,但够买一个月尿不湿。
![]()
**学习:50万人跟着手机学鼻饲**
阿里健康上线了“罕见病照护课程”,鼻饲管怎么插、拍背排痰用多大劲,都有护士真人示范。小张把视频投屏到电视,和护工一起记笔记。后台数据显示,这门课已有50万人次学习——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
**多学科门诊:远程会诊把华山医院“搬”到客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3年开了全国首个“朊病毒病多学科门诊”,神经内科、营养科、康复科一起视频会诊。小张把母亲最近的脑电图、血生化传过去,专家在屏幕那头调高了鼻饲热量,还教他用冰棉签刺激吞咽反射。
**尾声:罕见病不再是一座孤岛**
小张母亲属于非典型克雅病,病程超过两年,只占5%。但数字再小,落到一个人头上就是100%。好消息是,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NRDRS)正在更新2024版诊疗指南,朊病毒病的诊疗路径会被画得更细;坏消息是,政策落地像慢动作回放,每一步都要家属自己推。
采访结束,小张送我出门。他说母亲昨晚突然清醒了三分钟,盯着他喊“早点睡”。那一刻,他差点以为奇迹来了。
奇迹也许不会来,但系统正在一点点松动。新技术、新政策、新资源,像涓涓细流汇成河。对于正在照护的你,记住三件事:
1. 先问当地医院能不能做RT-QuIC,确诊越早,报销越早。
2. 去“中国罕见病联盟”公众号填表,40小时免费护工别浪费。
3. 把民政部的800元补贴、阿里健康的课程、华山医院的远程门诊都加进收藏夹——工具箱满了,才有力气走长路。
罕见病不是孤岛,只是航线太少。而航线,正一条一条被开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