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道玉先生逝世,是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重大损失。我们不仅失去了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勇敢的改革者、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
正如陈浩武所说,“刘道玉先生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作为教育家、改革家和专业学者,他的形象都足够饱满、高大。但我认为,他最重要的身份是知识分子:他向社会表达正义和良知,他是权威的挑战者,不依附、不盲从、不迎合,把人格独立、自由思想当作人生追求。”
回顾先生一生,在他立体而丰富的形象中,我们感受最深切的是,应该就是这样一位胸怀正气、秉持风骨的知识分子典范。
▋从来只有G员拜见学者,没有学者拜见G员
易中天,高中毕业后在新疆插队,考上武大文艺美学研究生,成为胡国瑞教授唯一嫡传。1981年毕业,按照委培合同的“四大原则”(边疆、民族、带薪、配偶),他必须回新疆,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
胡国瑞为了留住易中天,打电话要拜访刘校长。刘道玉却说:“应该是我去拜见胡先生。从来只有G员拜见学者,没有学者拜见G员。”刘道玉找教育部长蒋南翔求了好几次,又动员五个专业对口的本科生去新疆,才换来易中天留校。
▋坚持真相,不慕权贵
复旦大学教授陈加宽说:“1949前的校长,我崇拜的是蔡元培和竺可桢;1949后的校长,我崇拜的是匡亚明和刘道玉。刘道玉校长的气节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刘道玉追求真理,敢说真话,常常因此得罪人。在亲友眼中,他是一个“正直到不知变通的人”。
![]()
1984年,武汉大学与隔壁的兄弟学校因用地纠纷爆发冲突。湖北省某领导强硬地表示,政F要收回土地。刘道玉当众顶撞他:“这是武大1934年向农民购买的土地,地契至今还保存在档案室。自古以来只有政F送地给学校办学,没有政F收回办学用地的。”
1986年8月9日,刘道玉与四名教授乘火车出差,遭遇“霸座事件”,引发海外媒体哗然。上级指示他出面澄清此事为“子虚乌有”,但刘道玉拒绝服从该指示。其实这个情况也不是出于该领导的本意。但刘道玉坚持不妥协……
1988年2月10日,春节前夕,54岁的刘道玉突然被免职。接到通知前一天,他还在做物理系教学调研。“消息传出,全校哗然,业内震惊”,师生们非常愤慨,却又无可奈何。一位教授对他说:“道玉,你被免职是因为你的观念超前了,改革的步伐太大了,那些‘九斤老太们’不能容你。”
刘道玉被罢免,其实不是简单的善恶黑白问题,而是教育、改革理念的冲突所致。
被罢免后,刘道玉曾被多个名校邀请,还多次接到过某市市长的任命,但是他全都婉言谢绝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辞去教育部的职位,还拒绝出任市长?要不然,你也能当上一个大官,至少物质条件要比现在强多了。”他却说:“我不是做官的料,只会办教育。但是换来换去都是那个婆婆,我又能做成什么?”
![]()
在54岁的黄金年龄就被迫去职,刘道玉后悔吗?用他自己的话说,“尽管人性中有一种迷恋权势的倾向,但我却重义轻利,重术轻权。”“我崇尚自由,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愿任人摆布,想说自己想说的话,不愿鹦鹉学舌......”
他的一生坎坷,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但他无所谓,饭碗可以丢,头也可以杀,但是要有担当,否则就枉然当了一个知识分子。就像钱穆说的,只认得真理,不认得利害,即使放到刀俎上,也只认真理。
离开武汉大学之后,刘道玉拒绝了组织上其他职务的安排。“我既然励志改革,那么也就决心从我做起,我愿意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从此,刘道玉成为一介布衣。
▋生不封万户侯
刘道玉曾写过一副对联:“生不做万户侯,死不争半寸冢。“这是他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刘道玉从没有把大学校长当“官”来看,在他不得不卸任武大校长后,拒绝了去做某市市长、某中央书记的邀请。
![]()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人生就是这样,刘道玉也不例外。卸任武大校长,让他的教育改革夭折,却成为他人生认识上的一个分水岭:“如果说之前我还有作为工具的一面的话,之后我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现实中,政治逻辑战胜了学术逻辑。但在刘道玉的内心深处,依然坚守着学术逻辑。
纵然政治逻辑大行其道,人性的光辉依然常在。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刘道玉每到一处讲座时,都有当年的学生,拿着毕业证书恭恭敬敬地请他在校长一栏补签上大名。学生们说:“我是刘道玉校长招来的,毕业证上怎么能是其他人的签名呢?”
权力与道德,孰轻孰重,高下立见。
▋抨击当代教育,直指高等教育病根
“隐居”武汉大学几十年的刘道玉,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思想和教育。他抨击功利的基础教育是“戕害人性”,批评高校的盲目合并、扩招是“教育大Y进”,评优排名是“搞公关、助长学术腐败”。
![]()
对于官僚化、拒斥现代文明的办学方式,他更是深恶痛绝。这些批评不失战士的锐气,全都指向当代教育的病根,更充满了长者的忧思和悲悯。
在《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一书中,刘道玉将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问题的思考,归结为十条意见,无一不指向中国高等教育的病根所在。
刘道玉理想中的大学是——以人为本,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创造不止。他还说:“光有理想和理论是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努力改变现状,才是对理想的拓荒。”除了学术研究,他还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将慈善注入教育。
他在《珞珈野火集》追忆了很多重要的人和事,探讨了教育改革的得失、成才的秘诀。他说,“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名师、名校、学位都没有关系。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才的,他们有理想、有悟性、爱读书、能自学、追求真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