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理州永平县北斗乡梅花村委会锅圈山村村民杨国强的生猪养殖场,一排排整洁的猪舍映入眼帘,大猪、猪仔分区栖息,成年猪膘肥体壮、毛色油亮,小猪仔活蹦乱跳,场内充满生机。
“梅花村的气候适宜种植和养殖。”瞄准这一优势与市场潜力,杨国强从村里流转200亩土地,成立永平牧溪养殖家庭农场,建起3栋标准化圈舍,正式开启小农场养猪之路。三年间,农场生猪从存栏100余头增至600余头,含繁育母猪300余头。通过多年学习和摸索,杨国强也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谈及12月“产仔季”,他满心期待:“按往年产仔率计算,新生猪仔有望突破1000头。”
在品种选择上,杨国强优选本地土猪与玉龙小香猪,因肉质好备受市场青睐。他介绍,今年已出栏成猪、猪仔1000余头,产值超150万元。稳定的销路与可观的收益让他信心十足:“我计划再投300多万扩建猪舍,预计年收入可翻番。”他的成功实践,也点燃了乡亲们的养殖热情。梅花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孙阿伟表示:“我要跟着学技术,明年带头试养一批。”
面对大家的信任,杨国强做出了具体行动:他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还推出“投种还羔”模式,若农户缺钱买猪仔、饲料,可先由养殖场垫付,待生猪出栏后,由农场统一对接市场销售,再从销售收入中结算猪仔与饲料成本,确保大家“养得好、卖得畅”,彻底打消养殖顾虑。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农场还构建起“养殖—肥料—种植”的闭环循环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猪粪经无害化处理转化成有机肥,用来培育玉米、魔芋、生姜等农作物;种出来的玉米再当作饲料回供养殖场,形成‘养猪不脏、种地不荒’的立体种养格局。”杨国强介绍。
在“党支部+家庭农场+农户”模式运行下,农场的带动效应持续释放。农场常年聘请周边村民务工,日薪超100元,年用工量达1000余人次,让村民实现顾家、赚钱、学技术“三不误”。
近年来,北斗乡以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全链条服务为抓手,积极推动生猪、肉牛、鸡等养殖业从传统散养向规模化、科学化、绿色化转型,着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经营效益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今,特色种植养殖业正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强大引擎。( 杨小波 王召静)
来源:大理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