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日用品包装成“医疗产品”以便于刷医保卡购买,不仅违反法律法规,更侵蚀着医疗保障体系的安全根基。必须下狠功夫斩断灰色产业链,筑牢医保基金防火墙,确保“救命钱”用在刀刃上。
今年早些时候,全国多地医保局陆续发布了“禁止将医保卡变为‘购物卡’”的预警提示。提示中明确提到,部分企业为了使商品可以刷医保个人账户进行支付,将牙刷、面膜等非医疗作用的产品申请为医疗器械,以此规避生活用品不能刷医保卡的问题。这种行为违反了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的正当使用规定,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专款专用,仅限医疗相关支出,骗保行为将面临法律惩戒。但调查显示,时至今日,上述违法行为依然在一些地区的药店和生产企业里上演(据11月9日央视财经)。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专款专用”,一些生产企业和连锁药店合谋上演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戏码。普通牙刷不可以刷医保卡,那就改名叫“牙科毛刷”;日常面膜不行,那就更名为“医用敷料”;防晒冰袖标行不通,那就重命名为“医用隔离垫”……普通商品被冠以“医用”之名后,便可以堂而皇之地刷医保卡卖掉。在店员们的轮番劝说与频频暗示下,这些“改名换姓”的商品销量居高不下,致使大笔“救命钱”沦为“购物金”。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一些地方,从连锁药店到生产企业已形成一条完整的黑灰产业链。生产企业紧盯备案漏洞,为日用品贴上“医疗产品”标签,药店则积极“打配合”,制造噱头、卖点向公众推介。据报道,某品牌普通护肤品摇身一变成为“医用护肤品”后,在单一地区年医保套刷金额就高达600万元;被冠以“医用隔离垫”的防晒口罩和防晒袖更是获得9000万元的订单……令人咋舌的高额数据、不胜枚举的案事例不仅折射出医保资金监管的盲区,更反映出医保基金安全危机。
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作为群众的“救命钱”,其“专款专用”的属性具有法律赋予的刚性约束力。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显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仅限于医疗用途。将日用品包装成“医疗产品”以便于刷医保卡购买,不仅违反法律法规,更侵蚀着医疗保障体系的安全根基。
要根治这一顽疾,必须形成标本兼治的合力。一方面,监管利剑要更快、更准、更狠。既要打破部门利益壁垒,建立涵盖医保、药监、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更要加大处罚力度,对恶意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如列入黑名单、顶格罚款等。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群众背后的诉求,在明确资金规范使用的前提下,可适度扩大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真正医疗产品的支付范围。
医保基金的安全,不仅关乎民众的健康与生命,更关乎国计民生。必须从现在开始动真格、下狠功夫,彻底斩断灰色产业链,更好筑牢医保基金防火墙,确保“救命钱”用在刀刃上。
欢迎投稿
来稿请聚焦当日热点事件,从法治角度切入,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表达鲜活。字数在1200字以内为宜。
稿件在本栏目发表后,还将择优在《检察日报》发表。一经发表,即付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标题,并在文末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 评论员:龙敏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