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而言,图书馆是期末备考、证书考取、考研考公的核心学习场所。早间抢座的需求、深夜亮着的台灯、高频的文献查阅,都印证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不仅承载着学生的基础学习需求,更通过空间优化、文化活动与资源保障,形成覆盖“学、研、育”的综合支持体系,从多维度展现这所高校对学习环境构建的深层思考。
![]()
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上海师大对图书馆空间的改造从未停留在表面。针对考研、考公群体长时间学习的特点,奉贤校区图书馆完成二楼、三楼改造,打造学思轩(东、西)与闻道轩三处学习空间,505个座位均配备独立台灯与电源接口,桌椅高度经过适配调整,降低长时间学习的疲劳感;徐汇校区则在主馆大修后,重点升级东部“零点书房”,140余个座位实现“台灯上桌、电源到位”,满足学生夜间学习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造并非单一部门推进,而是由图书馆联动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多部门协同完成,从规划到落地全程围绕“学生使用体验”调整,既解决了座位紧张、设施不足的痛点,也体现该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导向。从学生反馈来看,改造后两校区图书馆的座位利用率提升30%,深夜时段的“零点书房”常处于满座状态,直接印证空间优化对学习需求的适配性。
![]()
除了硬件支撑,上海师大更以图书馆为平台,通过传统文化活动搭建“育人场景”,覆盖不同群体的需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的“书藏有象 徽墨制作”活动中,参与群体不仅包括人文学院、数理学院的师生,还涵盖国际学生与校侨联代表。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金粉描字、朱色绘印,国际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以器载道”的文化内涵,海归教师则反馈“校园内的非遗体验比课堂讲授更易引发文化认同”。
![]()
此前的雕版刷印活动中,该校更依托12万余册古籍的馆藏优势,以馆藏古籍为底本,让师生亲手操作千年技艺,打破传统文化“抽象化”的认知壁垒。从学校层面看,这些活动并非“应景式”举办,而是纳入“书藏有象”系列,后续还将推出传拓技艺、古籍装帧等项目,既激活了特色馆藏资源的育人价值,也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学习之外的文化实践渠道。
作为学习环境的核心支撑,上海师大图书馆的资源储备从广度与深度上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从数据来看,两校区四处馆舍总面积达3.5万平米,总藏书量345.6万册,涵盖152个电子资源数据库,其中中文数据库113个、外文数据库86个,形成覆盖文、理、工学科的资源网络。
![]()
从整体学习生态来看,上海师大的图书馆已超越“藏书地”的单一功能,成为连接“学生需求、学校服务、教育目标”的纽带。对学生而言,这里是备考的“固定战场”、科研的“资源基地”、文化实践的“体验平台”;对学校而言,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投入与活动策划,将“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融入具体服务;从教育价值来看,图书馆的建设既保障了基础学习需求,又通过文化浸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资源支持提升学术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