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又“瘦”了!
谁能想到,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最近水位跌得这么猛——短短20天,直接掉下去超过2米。到11月7日,江西九江都昌站水位已经跌破12米,正式进入枯水期。湖面缩水、滩涂裸露,往日的浩渺水面如今竟成了“鄱阳沟”。
![]()
近几年来,这个湖的水位就像我们的心情一样常常莫名其妙的起起落落的。可谓今年的水情大变,本来就早早地提前了80多天的枯水期,却又在夏季末的一时异常的降雨中,把水位一下子拉了上来,甚至一度都快要逼近了15米了。
可好景不长,高温少雨一来,湖水又哗哗往下掉。鄱阳湖就像个“水袋子”似的,水一上来就像被挤的气一样溜的老快的往长江就泄了出去,其实湖底的水位比长江的水位还要高出几米的,所以一旦水上来就像一道巨大的泄水的门似的就把水都泄往了长江,长江一旱就要把湖里的水都抄了去,湖里一涝就要把长江的水都抄了来,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
为啥水位跌得这么狠?
说白了,就是“天上不下雨,地上留不住”。今年6到8月,江西遭遇60多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降雨量比往年少六成,35℃以上高温天数快50天。副热带高压死死压着,雨带北移,南方干瞪眼。鄱阳湖八成水量靠赣江、抚河等五大河流补给,可这些河自己也“渴”得见底了。
更麻烦的是,长江自身难保。长江中下游航道挖深了,水位低了,反而把鄱阳湖的水“抽”走。南水北调、沿线用水增加,长江来水减少,鄱阳湖只能“贡献”自己的储量。再加上湖底泥沙淤积,蓄水能力越来越差。
![]()
“建闸”之争:生态与生存的博弈
鄱阳湖水利枢纽该不该建?这场争论吵了21年,至今没结果。
支持派说,必须建!湖区的老百姓和庄稼都快没水喝了。枯水期提前,沿湖359万居民饮水受影响,242万亩农田灌溉成问题。航道变窄,船堵得一眼望不到头。建个闸,枯水期把水位稳住,还能给长江下游应急补水。
可反对派声音更大:这是“割长江的肉”!闸门一关,江湖隔断,江豚往哪儿游?鄱阳湖是长江江豚最后的安全屋,450头江豚占全国近一半,闸门会阻断它们迁移路线,候鸟也得遭殃——白鹤、小天鹅依赖湿地觅食,水位人为调控,它们的食物链可能就断了。
![]()
第三种声音:自然节律不可替代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直接清淤、优化现有的水库的调度就能有效地缓解汛期的水库调度压力恐怕还为时过早,目前各地水库的蓄水水平都处于极低的水平,若此时对水库的调度不作出根本的改进就一味的清淤、优化调度,恐怕对水库的长远的安全性将造成更大的威胁。
鄱阳湖的水量可谓之天下之大者,清淤的巨大成本也令我们深感忧心之余,更为可虑的还是全球的变暖使得极端的天气事件也越来越频繁,今天还得为调水而着手准备,明天就可能又会因为暴雨的到来而被迫停水停工。
但作为2025年已成史上第二热的一年,随之而来的又是前所未有的“气候的无差别的攻击”,就工程能否扛得住这一“大考”也成未知数。
![]()
其实鄱阳湖本是季节性湖泊,“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才是它的本性,但人类活动把它逼到极限——围湖造田、采砂、排污,湖的“肺活量”越来越小。
如今方案已从“建坝发电”改成“建闸调枯”,闸门设计留了60米宽通道给江豚,4-8月全开让江湖自然连通。可生态系统的反应,谁又能百分百预测?
正如鄱阳湖的生死与人间的得失、兴衰所相互辗转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微妙的矛盾性。我们需要水,也需要生命;要发展,也要敬畏。但无论闸门的设计多么“聪明”,答案都从来就是一条不二的“黑”与“白”之分。也许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湖底,而在我们手中——节水、治污、恢复湿地,让鄱阳湖的脉搏,重新跟着自然节奏跳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