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寒意渐浓,大理州宾川县大营镇萂村杨文泽农民博物馆内却暖意融融,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技能培训悄然拉开帷幕。培训依托博物馆“静态展示+活态传承”的创新模式,吸引了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爱好者参与,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交流学习,推动非遗技艺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进一步传承。
“萂村是个有着4000年历史的白族古村落,现今仍保存着众多的人文和历史遗迹……”培训当天,民间文学《萂村圣母庙的传说》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过八旬的杨文泽老人精神矍铄,将萂村的历史和民俗民间文化娓娓道来。
![]()
![]()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萂村人,多年来,杨文泽致力于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萂村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创建了萂村农民博物馆,馆内收藏有传统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各类老物件上千余件,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到访参观。同时,杨文泽依托博物馆开展了系列非遗传承培训活动,让这座藏于古村落的白族四合院,成为乡村非遗传承的“活态课堂”。
![]()
培训现场,博物馆大厅成了木雕艺术的“沉浸式工坊”。几位老师傅正全神贯注地在木头上雕琢。随着手中的刻刀灵活转动,木屑簌簌落下,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瑞兽、精致的花卉纹样便在木头上显现出来。
“木雕讲究‘眼准、手稳、心细’,下刀的力度、线条的弧度都得拿捏到位。”木雕技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进成一边打磨手中的木件,一边向身旁的爱好者讲解技巧。学员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侧身观察老艺人的操作手法,有的拿着半成品反复琢磨,向传承人请教,老艺人们则倾囊相授、耐心解答。
![]()
“今天不仅学到了木雕的新技法,更感受到了手艺背后的匠心精神。老艺人的耐心指导让我对非遗传承更有信心了。”木雕爱好者李万荣雕刻着自己的木雕作品兴奋地说。
![]()
木雕的刀光剑影之外,刺绣、剪纸等非遗技艺展区同样热闹。刺绣技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艺华正在绣架前飞针走线,将她五代传承的技法倾囊相授。“我家祖祖辈辈都做刺绣,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杨艺华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我去过8个省份2个国家学习交流,看到了很多优秀的非遗作品,我想把学到的技艺分享给村子里的姐妹和小一辈,不让老手艺失传。”
![]()
![]()
![]()
剪纸老艺人正与绣娘跨界交流,在“福”字的剪法里碰撞创意火花。非遗爱好者张新燕带着自己的绣品与大家分享,二三十年的坚守在交流中愈发坚定。“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绣花、剪纸,已经坚持二三十年了,现在每次非遗活动我都积极参加,既可以学到新的东西,还可以把我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张新燕说道。
![]()
![]()
这些不同门类的非遗技艺,在杨文泽农民博物馆的空间里交织成一幅活态传承的画卷。老一辈的经验与新一代的创意对话,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接轨,让非遗在实践中真正“活”了起来。
![]()
![]()
此次非遗传承技能培训,以杨文泽农民博物馆为载体,搭建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爱好者之间交流学习的桥梁,不仅让木雕、刺绣、剪纸等非遗技艺得到了有效传承,更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大家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让古村千年文脉在代代相传中得以延续,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开屏新闻记者 王利绚 通讯员 杨贵叶 邓永凤 摄影报道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严云
终审 何晓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