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圆满收官,2025年10月,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正式公布。
这份引领未来五年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待遇调整机制"摆在突出位置,为亿万退休人员最关心的养老金调整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对于占退休群体主体的企业退休职工而言,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浮出水面:2026年养老金若能继续调整,我们每月能否增加150元?
![]()
政策定调:养老金持续调整具备坚实基础
第一,国家战略明确释放积极信号。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待遇调整机制"的表述绝非泛泛而谈。它清晰传递出中央在下一个五年周期内,将持续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待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决心。
紧随其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进一步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列为重点任务,强调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系列高规格的政策宣示,为2026年乃至整个"十五五"时期的养老金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政策预期,实现"二十二连涨"的可能性显著增强。
![]()
第二,法律依据与经济现实提供双重支撑。
我国《社会保险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这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养老金调整的必然性与合法性。
审视当前经济数据:202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均工资实现2.8%的同比增长,而关乎退休人员日常生活的食品烟酒类价格指数涨幅达到2.1%。工资与物价的"双增长",为养老金调整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合理性与现实必要性。此外,我国基本养老金已实现连续21年上调,形成了稳固的社会预期和良性的调整惯性。2026年作为"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保持养老金待遇的适度增长,无疑是落实规划要求、传递民生关怀的重要举措。
第三,基金实力保障调整可持续性。
养老金能否调整,归根结底要看基金的"家底"是否厚实、运行是否健康。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突破10.72亿大关,基金累计结余规模达到9.8万亿元之巨,构筑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雄厚资金池。
更令人安心的是基金运行的动态平衡——上年度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5.8万亿元,总支出5.2万亿元,当期实现收支结余6000亿元。这种收入大于支出的健康运行状态,持续增强着基金的长期支付能力和支撑养老金待遇稳步提升的底气。
![]()
企退职工涨150元:现实可能性探析
面对企业退休职工"能否涨150元"的普遍期待,我们需结合现行调整机制和近年趋势进行理性分析。以吉林省2025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方案为例,其采用全国通行的"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倾斜调整"三结合模式:
定额调整: 每人每月增加25元。
挂钩调整:
按缴费年限(工龄)挂钩: 缴费年限15年及以下部分,每满1年每月增加1元(假设体现为示例中的7元基础+分段计算);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部分,每满1年每月增加0.7元。
按本人养老金水平挂钩: 按本人2024年12月基本养老金水平的0.50%增加。
倾斜调整:
高龄倾斜: 年满70-74周岁增加10元,75-79周岁增加20元,80周岁及以上增加30元。
艰苦边远地区倾斜: 符合条件人员增加3元。
假设一位吉林省企业退休职工,其2024年12月基本养老金为3500元,累计缴费年限(工龄)35年,年龄80周岁,且符合艰苦边远地区倾斜条件。其在2025年的养老金调整金额具体计算如下:
定额调整: +25元
挂钩调整:
缴费年限挂钩:15年以下部分(按基础算)+ 超过15年部分(35-15=20年 × 0.7元/年)= 7元 + 14元 = 21元
养老金水平挂钩:3500元 × 0.50% = 17.5元
挂钩调整小计:21元 + 17.5元 = 38.5元
倾斜调整:
高龄倾斜(80周岁):+30元
艰苦边远地区倾斜:+3元
倾斜调整小计:33元
月增加总额: 25元 + 38.5元 + 33元 = 96.5元
这个计算结果清晰地表明,即便是在高龄和艰苦边远地区双重倾斜加持下,一位养老金水平略高于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水平(约3600元)的退休职工,在2025年2%的整体调整比例下,实际月增额距离150元仍有较大差距(相差53.5元)。
![]()
展望2026:涨幅预期与150元目标的现实挑战
要判断2026年企退职工普遍增加150元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对整体调整比例的预估:
基于近年趋势的保守预估:回顾近五年养老金涨幅轨迹:2021年为4.5%,随后呈现平稳缓降态势,至2025年调整为2%。考虑到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长期支付压力,业内普遍预期2026年养老金总体调整比例大概率将维持在2%左右或略高的水平(如2.5%)。
若按2%计算,以2025年全国企退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约3600元为基数,人均月增加额约为72元。即使乐观估计涨幅回升至3%,人均月增加额也仅为108元。这与150元的目标值(108元 vs 150元)依然存在显著落差。
个体实现150元需极高涨幅:对于一位养老金水平在3300元左右的普通企退职工(接近或略低于全国人均线),其月养老金若想增加150元,所需的个人调整幅度需高达约4.55%(150/3300≈4.55%)。若其养老金水平更低(如3000元),则所需涨幅更高达5%。
在当前及可预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全国养老金整体调整比例短期内由2%跃升至接近5%的水平,缺乏现实基础和经济可持续性的支撑。
![]()
结构性差异而非普涨:必须认识到,养老金调整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及适当倾斜的原则。
少数群体,如:
养老金基数极高者(如6000元以上),其按比例挂钩调整部分自然更高。
超长缴费年限者(如40年以上工龄),其工龄挂钩调整额非常可观。
享受多重倾斜(如80岁以上且属艰苦边远地区)的高龄老人。
这些特定人群在调整中获得的绝对增长额可能达到甚至超过150元。但这属于政策设计下的结构性受益,绝非广大普通企退职工的普遍现象。
![]()
结论与展望
综合政策导向、经济支撑、基金能力、调整机制及近年趋势分析,可以得出明确结论:在2026年全国养老金整体调整比例大概率维持在2%-3%区间的前提下,期望全国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普遍每月增加150元,是一个在当前阶段难以实现的目标。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企退职工无法从调整中获益。"十五五"规划强调的"健全待遇调整机制"和"共同富裕"目标,预示着未来养老金调整将更加注重:
巩固普惠性基础: 定额调整部分确保所有退休人员都能分享发展成果。
强化激励性挂钩: 继续坚持"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在职人员持续参保、足额缴费。
优化精准化倾斜: 对高龄老人、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等群体的关怀力度有望持续或加强。
探索托底性措施: 在共同富裕理念指导下,各地可能会更积极探索对养老金水平明显偏低的企退职工、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等群体的"托底"或额外关照政策,努力缩小待遇差距,提升低收入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水平。
![]()
因此,广大企业退休职工在关注2026年养老金调整时,应抱有合理预期,理解国家在平衡可持续性与保障水平上的努力。同时,密切关注所在省市后续发布的具体调整实施细则,了解自身能获得的实际增长。养老金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中央"十五五"规划的引领下,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能更好满足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成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