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军良
曾几何时,德育在人们的印象中,或许是一本正经的规范条文,是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是悬挂于墙的崇高标语。它如同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重要,却难免带着几分刻板与疏离。然而,当时代的巨轮驶入波澜壮阔的新征程,我们蓦然发现,那曾经习惯于在静水深流中进行的德育,正被召唤至聚光灯下,接受一场深刻的时代叩问。它不再甘于仅仅作为知识的附庸、纪律的注脚,而是渴望以一种光芒四射的“魅力”姿态,重新走入学生的生命场域,成为点亮其精神世界的“向往之光”。
德育的“魅力化”,并非简单的形式创新或话语转换,而是一场关乎本质的回归与升华。它是对中华民族“礼乐教化”传统的创造性继承,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性彰显,更是在一个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崇高的精神力量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直抵人心。这,正是我们对“时代之问”的坚定回答。
![]()
一、时代之变:德育“魅力化”的必然逻辑
我们正身处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时代。社会结构的嬗变、信息技术的颠覆、个体意识的觉醒,共同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教育图景。
1. “数字原住民”的精神迷航与价值渴求
今天的学子,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生于屏幕之光,长于信息汪洋。虚拟与现实交织,精华与糟粕并存。他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茧房的束缚、网络暴力的侵袭以及意义感消解的迷茫。传统的“我说你听”式德育,在算法的精准投喂和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面前,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座冰冷的精神灯塔,而是一位能够与之同频共振、携手探索的“领航员”。德育唯有焕发魅力,才能穿透信息的喧嚣,与他们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与价值共鸣。
2. “素养时代”对“全人”的深情呼唤
新时代的教育,正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我们培养的,不再是只会答题的“工具人”,而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健全人格、有高尚品格、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德育,作为塑造“灵魂”的主阵地,其地位从未如此举足轻重。它必须从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就在于让德育本身充满吸引力,让学生由衷地热爱、认同并践行那些美好的价值,最终实现内在精神世界的丰盈与成长。
3. 传统美德的当代“活化”与“新生”
“仁、义、礼、智、信”的古老智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绝不能仅仅陈列于博物馆中。它们需要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被“重新讲述”,被“创造性转化”。德育的魅力化,正是要让这些传统美德从故纸堆中走出来,换上时代的衣裳,用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它们与个体成长、社会进步的密切关联,使其成为鲜活、可感、可亲的精神资源。
![]()
二、魅力之源:德育“魅力化”的内在构成
德育的魅力,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源于几种力量的交响与融合,共同汇聚成一股直抵人心的情感与思想暖流。
1. “故事力”:从规范叙事到情感叙事
道理是冰冷的,故事是温热的。德育的魅力,首先在于其强大的“故事力”。它不再只是罗列“你应该做什么”的规范,而是深情讲述“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的传奇。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从隐姓埋名、为国铸盾的“两弹一星”元勋,到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这些承载着民族气节与时代精神的故事,是德育最生动的教材。通过戏剧、影视、文学、融媒体产品,让英雄走下神坛,让楷模变得可触可感,让学生在情感的激荡与心灵的震撼中,完成价值的认同与精神的洗礼。
2. “体验感”:从旁观者到主演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的魅力,深深植根于真实的“体验感”。它要打破教室的四壁,将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天地。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式学习、研学旅行、社区服务、志愿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田野,感受稼穑之艰;走进博物馆,对话千年文明;走进科创企业,点燃创新火种;走进养老院,体悟仁爱之心。在亲身体验中,社会责任从抽象的概念变为肩头的担当,爱国情怀从激昂的口号化为对脚下土地深沉的爱。学生不再是道德的旁观者,而是建设美好生活的主演者。
3. “美学韵”:从枯燥说教到诗意浸润
德与美,自古相通。德育的魅力,离不开“美学韵”的加持。它应是一场美的历程:校园环境可以是一幅立体的画,浸润着和谐与优雅;校园活动可以是一首流动的诗,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一切艺术形式,来表现诚信的可贵、友善的温暖、奋斗的壮美。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一部微电影、一首原创歌曲、一场艺术展览来呈现时,它所传递的,不仅是价值判断,更是审美享受。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浸润中,高尚的品德与优雅的气质得以同步生长。
4. “时代性”:与潮流共舞,与技术共生
德育的魅力,必须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它要敢于并善于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如VR/AR创设沉浸式情境,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引导,让德育过程更精准、更生动。它更要关注时代议题,如人工智能伦理、生态环保、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与探讨,培养其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与价值判断力。德育,因此而变得“酷”起来,成为引领潮流而非滞后于时代的存在。
![]()
三、路径之探:德育“魅力化”的实践创新
将魅力的理念转化为生动的实践,需要我们在德育的场域、主体、评价上进行系统性创新。
1. 构建“引力场”:从单向灌输到社群互动
魅力德育的主阵地,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社群引力场”。它可以是线上的主题社群,围绕某个公益项目或文化话题,进行跨地域的交流与协作;也可以是线下的学生社团、自治组织,让学生在自我管理、服务他人中学会规则、责任与领导力。在这里,教师是“首席学习者”与“成长教练”,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索。德育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信任、尊重与创造的社群互动过程。
2. 赋能“大先生”:做点燃生命的“灵魂艺术家”
德育的魅力,最终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不应是照本宣科的“训导员”,而应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他们是“灵魂的艺术家”,以其人格的魅力、学识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成为学生仰慕与追随的榜样。学校需要为教师创造更多元的专业发展路径,支持他们研究学生、创新方法,成为有思想、有风格、有温度的德育专家。
3. 实施“成长画像”:从终结性评判到发展性激励
改变传统的、简单的德育量化评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动态的“品德发展数字画像”。它记录的不只是结果,更是学生在各类德育实践活动中的成长轨迹、关键表现与反思感悟。这种评价不再是冰冷的评判,而是温暖的见证与激励,旨在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其德性的持续生长与自我建构。
![]()
四、境界之升:德育“魅力化”的终极彰显
当德育真正走向“魅力化”,它所抵达的,将是一种“无用之大用”的崇高境界。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与“诗意化”
在这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再是宏大的国家叙事,而是与每个青年创业梦想、参与公共事务、践行文明礼仪的具体行动相连;“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再是抽象的社会理念,而是在班级民主管理、反对校园欺凌、坚守规则底线的日常实践中被感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不再是空洞的个人道德,而是化为对家乡山水的一往情深、对学业的精益求精、对承诺的信守不渝、对同伴的温暖相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而变得可感、可亲、可行,如呼吸般自然融入学生的生命。
2. 传统美德的“青春化”与“世界化”
“孝亲敬老”在与父母的每一次深度沟通中焕发新意,“自强不息”在攻克一道难题、坚持一项运动中熠熠生辉,“推己及人”在对他人的理解与包容中展现力量。这些古老的美德,因其与青春生命的结合而重获生机。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魅力化的德育更培养学生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理解并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能够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德性内涵。
![]()
德育的“魅力化”,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它意味着德育不再是高台之上的讲经布道,而是与学子们并肩立于时代潮头,共赴一场探索精神星空的壮丽旅程。它要让每一种高尚的品格,都如同星辰般闪耀,以其独特的光芒,吸引年轻的灵魂主动靠近、追寻乃至成为光本身。
这条路,阻且长,然行则将至。当德育真正拥有了时代的魅力,它便不再仅仅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就是教育本身最温暖的底色、最深沉的力量。它最终要实现的,是让每一个从校园走出的青年,都能带着充盈的精神、坚定的信仰和由内而外的人格光辉,去照亮自己前行的路,也温暖这个他们即将创造的世界。这,正是我们对这个伟大时代,最富深情的回应与贡献。
(作者: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 曾军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