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01
分家产那天,客厅里的空气像凝住了。
爸妈坐在沙发主位,爸爸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妈妈眼神飘来飘去,没敢多看谁。
我哥陈峰和嫂子刘敏坐在对面,刘敏手里攥着包,嘴角一直勾着,藏不住的得意。我叫陈曦,坐在靠窗的单人沙发上,手里捏着杯温水,看着眼前这一幕。
我知道,今天这事,迟早要摊开。
我今年三十一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总监,月薪税后四万多。在这座新一线城市,买了套小公寓,没结婚,也没固定对象。
陈峰比我大五岁,高中毕业进了本地的汽车配件厂,现在是车间小组长,月薪六千多。刘敏跟他在一个厂,做仓库管理员,两人有个八岁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
在我家,重男轻女的想法藏在细节里。小时候,陈峰的玩具是遥控汽车、变形金刚,我的是他玩剩下的布娃娃;他穿一百多的运动鞋,我穿路边摊三十块的帆布鞋;他零花钱每周五十,我只有二十。
爸妈嘴上不说,但行动摆得明明白白。我没怨过,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这样。我只想着,好好读书,以后能自己做主。
后来我考上重点大学,毕业留在大城市。每个月十五号,我都会给爸妈转三千块,逢年过节再加五千,生日、中秋这些节气,还会买衣服、补品寄回去。
陈峰呢?他每月给爸妈五百块,还总说:“厂里效益不好,工资发得晚,这个月先少给点。” 可他换手机很勤快,最新款的上市,不出三个月准能用上。
去年 10 月,我回家过国庆。爸妈住的老房子是二十年前买的,家电还是搬进来时买的。冰箱门关不严,里面结满冰;洗衣机转起来像拖拉机,洗出来的衣服还有泡沫;热水器要提前烧两小时,冬天洗澡水还没洗完就凉了。
我看着妈妈用盆接凉水,兑热水器里的温水,冻得手发红,心里不是滋味。
“妈,这热水器该换了,太不方便。” 我说。
妈妈摆手:“还能用,凑活两年再说。换新的得花钱,你哥家孩子要报补习班,开销大。”
我没再跟她商量。第二天,我联系了家电城的销售,定了一套家电:大容量冰箱、静音洗衣机、速热热水器,还有一台智能电视。算下来,一共十四万八。
刷卡的时候,销售问我:“姐,要不要分三期?没利息。”
我说:“不用,一次性付。”
钱花出去,我没心疼。爸妈辛苦一辈子,该用点好的。
02
家电送上门那天,爸妈正在小区楼下买菜。看到搬家公司的车停在楼下,卸下来的全是新家电,妈妈赶紧跑上来。
“曦曦,你这是干啥?” 妈妈拉着我的手,声音都急了,“怎么买这么多?得花多少钱啊?”
我笑着帮她理了理头发:“妈,旧家电都用二十年了,早该换了。新的用着方便,冰箱能放更多菜,洗衣机不吵,冬天洗澡也不用等。”
爸爸站在一旁,摸着新电视的屏幕,没说话,但眼里的光藏不住。
安装师傅忙到下午五点,才把所有家电装好。冰箱嗡嗡转起来,电视亮起清晰的画面,洗衣机开始试运转,声音很轻。
妈妈站在厨房,打开冰箱又关上,反复好几次,嘴角一直笑。
“以后买菜不用天天跑了,一次能多买几天的。” 妈妈说。
我教她用智能电视,教她按洗衣机的不同模式。她学得慢,一个步骤要教两三遍,但没不耐烦,还记在小本子上。
晚上,我给陈峰打电话,说给爸妈换了家电。
“换家电?花多少钱啊?” 陈峰的声音很随意。
“十四万多。” 我说。
电话那头顿了一下,然后传来刘敏的声音:“哟,妹妹真是有钱,一出手就是十几万。我们可没这本事,光孩子补习班一个月就三千,日子过得紧巴巴。”
我握着手机,没接话。我知道,跟他们说这些,只会换来酸溜溜的话。
过了三天,陈峰和刘敏带着孩子来家里。他们拎了一箱牛奶、一袋苹果,放在门口的柜子上。
刘敏进门就四处看,手指戳了戳冰箱:“这冰箱真够大的,得不少钱吧?”
“还行,实用就好。” 我说。
陈峰坐在沙发上,拿起电视遥控器换台,问都没问爸妈用不用得惯。孩子在客厅里跑,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刘敏也不管。
妈妈端来水果,刘敏拿起一个橘子,剥了皮递给孩子,自己又拿起一个:“妈,这橘子挺甜,在哪买的?”
“楼下超市,十块钱三斤。” 妈妈说。
“这么贵?我们都买五块钱三斤的,味道也差不多。” 刘敏说。
我坐在一旁,看着他们,心里有点堵。他们关心的不是爸妈用得舒不舒服,而是花了多少钱,能不能跟他们扯上关系。
晚饭时,陈峰说:“爸,妈,以后这新家电你们可得爱惜着用,坏了修起来也贵。”
爸爸 “嗯” 了一声,没多说。
我知道,爸妈心里也清楚,陈峰和刘敏是什么样的人。
03
从那以后,我还是每月给爸妈转三千,偶尔加钱,让他们买好吃的。每次打电话,都会问家电用得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懂。
爸妈总说:“好用,比旧的方便多了。”
去年 12 月,妈妈感冒发烧,烧到 39 度。我当时在外地出差,接到爸爸的电话,立刻订了最早的机票赶回来。
到医院时,妈妈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爸爸坐在床边,手里攥着病历本,很无措。
“怎么不早点给我打电话?” 我问。
“你出差忙,不想打扰你。你哥说厂里要加班,走不开。” 爸爸说。
我没说话,去护士站问了病情,又去缴费,拿药。晚上,我守在病床边,给妈妈擦手,量体温,喂她喝水。
陈峰只在第二天晚上来医院,待了二十分钟就走了。
“厂里真走不开,领导催得紧。” 陈峰说。
“行,你先回去吧,这里有我。” 我说。
他走后,妈妈拉着我的手:“曦曦,别怨你哥,他工作也不容易。”
我点点头,没说话。我不怨他,只是有点失望。
妈妈住院五天,我请了五天假,全程陪着。出院那天,我给她买了蛋白粉,买了保暖的衣服。
回到家,我发现洗衣机里堆着脏衣服,是陈峰和刘敏上次来留下的。妈妈说他们没时间洗,放这里让她洗。
我没说什么,把衣服倒进洗衣机,按了快洗模式。
今年 3 月,爸妈的身体越来越差。爸爸记性不好,经常忘事,妈妈的膝盖疼,走不了远路。
我跟陈峰商量,请个住家保姆。
“请保姆?一个月得五千吧?谁出钱啊?” 陈峰立刻问。
“我出。” 我说,“爸妈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保姆能做饭,能陪他们去医院。”
刘敏在一旁说:“妹妹有钱,当然不在乎。我们可不行,孩子要上学,还要还房贷,哪有闲钱请保姆。”
“不用你们出钱,我一个人出。” 我说。
陈峰没再反对,但也没说一句关心爸妈的话。
保姆来了之后,家里干净多了。保姆每天做三餐,陪妈妈去散步,帮爸爸记吃药的时间。爸妈的精神好了不少。
可陈峰和刘敏来的次数更少了。以前还两周来一次,现在一个月都未必来一次。每次打电话,都说忙。
邻居张阿姨跟我说:“你爸妈真是好福气,有你这么孝顺的女儿。你哥两口子,可没怎么来看过。”
我笑了笑,没说话。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别人的夸奖,只是想让爸妈过得好。
04
爸妈名下有两套房子。一套是现在住的老房子,在市中心,七十平米,地段好,现在能卖两百万左右。另一套是四十平米的小户型,在郊区,租给别人,每个月租金一千五。
还有存款,大概八十万,是爸妈一辈子攒的。
今年 5 月,亲戚开始议论,说爸妈年纪大了,该分家产了。
刘敏开始频繁给我打电话,问我对房子的想法。
“妹妹,你在大城市有房子,家里这两套,你肯定用不上吧?” 刘敏说。
“爸妈的房子,他们说了算。” 我说。
陈峰也找过我一次,在一家茶馆。
“曦曦,家里就我一个儿子,按道理,老房子该给我。你一个女儿,以后嫁出去,也是别人家的人。” 陈峰说。
“哥,房子是爸妈的,他们想给谁就给谁。” 我说。
“可我是儿子,要传宗接代的!” 陈峰的声音提高了。
“传宗接代也不能不讲理,爸妈这些年谁照顾得多,你心里没数吗?” 我说。
陈峰没再说话,喝了口茶,脸色很难看。
从那以后,刘敏开始在亲戚面前说,爸妈肯定会把老房子给陈峰,小户型卖掉的钱也会给他。
“毕竟是儿子,女儿早晚要嫁出去,留着房子也没用。” 刘敏跟我姑姑说。
姑姑把这话告诉我的时候,我正在加班。我看着电脑屏幕,没生气,只是觉得可笑。他们以为,重男轻女的想法能决定一切,却忘了这些年,是谁在真正照顾爸妈。
我开始整理这些年给爸妈的转账记录,整理买家电的发票,整理妈妈住院的缴费单。我不是想跟陈峰争什么,只是想在需要的时候,让所有人知道,我付出了多少。
6 月中旬,爸妈把我和陈峰、刘敏叫到家里,说要谈家产的事。
我知道,该来的总会来。
05
客厅里,爸妈坐在中间,我坐在左边,陈峰和刘敏坐在右边。
空气很静,只有墙上的钟在滴答响。
陈峰搓了搓手,先开口:“爸,妈,你们叫我们来,是要说房子的事吧?”
妈妈点点头,没说话。
刘敏笑着说:“爸妈,其实我们也不是急着要,就是想知道你们的想法,心里有个底。以后我们肯定好好孝顺你们。”
我看着他们,心里很平静。我知道,他们说的 “孝顺”,只是嘴上说说。
爸爸清了清嗓子,声音有点哑:“今天叫你们来,是把家里的事定下来。我们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活几年,早定早安心。”
妈妈接过话:“我们就两套房子,一些存款。这些年,你们兄妹俩都不容易,但有些事,我们得说清楚。”
陈峰身体往前倾了倾:“妈,您说,我们听着。”
“旧家电是曦曦换的,花了十四万多。我住院那回,也是曦曦请假回来照顾,你们谁都没露面。” 妈妈看着陈峰和刘敏,“每个月曦曦给我们三千,你们给五百,还总拖。”
刘敏立刻说:“妈,我们不是不给,是厂里工资发得晚。再说,我们孩子开销大,没办法。”
“开销大不是借口。” 爸爸的声音提高了点,“曦曦在大城市,房租、吃饭哪样不要钱?她还能每个月准时给我们打钱,还能给我们换家电。你们呢?”
陈峰的脸有点红,没说话。
妈妈深吸一口气,看着我们:“老房子,我们决定留给曦曦。”
这句话一出来,陈峰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音。
“妈!您说什么?留给她?” 陈峰的声音都抖了,“我是您儿子!是陈家的根!这房子怎么能给她一个女儿?”
刘敏也跳起来:“爸,妈,你们是不是糊涂了?她以后要嫁人的,房子给她,不就成别人家的了?我们家孩子以后还要用呢!”
我坐在沙发上,没动,只是看着他们。我知道,他们会反应激烈,但没想到会这么激动。
“你们别喊!” 爸爸拍了下桌子,“我们没糊涂!老房子留给曦曦,是因为她值得!这些年,她为这个家做的,比你们多得多!”
“她做什么了?不就是花了点钱吗?我们也想花,没那个本事!” 刘敏喊。
“花点钱?” 我终于开口,声音很稳,“妈住院,我请假照顾五天,你们来了二十分钟。每个月三千,一年三万六,五年就是十八万。家电十四万,保姆每个月五千,已经请了三个月。这些,只是钱能算出来的。你们呢?除了嘴上说孝顺,还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