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有一种欺世盗名,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0
分享至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想必大家听说过。



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上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

国务院特殊津贴,本是生活补助,却被不少人当成终身炫耀的头衔,引发不少网友吐槽:这个制度是不是该废除了?

“国务院特殊津贴”制度设立于1990年。

那会儿大家工资都不高,普通城镇居民一个月挣不到100块,搞科研的、技术骨干干着挺重要的活儿,日子却过得紧巴巴。

国家看着急,想着得让这些有本事的人安心干事,不能让他们为柴米油盐分心,特殊津贴就这么来了。

一开始每月发100块,这可不是小数目,差不多抵得上当时副高级职称人员半个月工资,实打实帮大家改善生活,减少后顾之忧。

更重要的是,这是国家层面的认可,意思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干实事的人有面子、有动力,把心思放在搞科研、搞技术上,帮国家建设添把劲。

那时候选的也都是真有贡献的人,每两年还得考核一次,确保津贴没发给混日子的,确实起到了稳定人才队伍的作用。

可随着日子越过越好,大家收入提上去了,这个津贴慢慢变了味。

后来发放方式改成了一次性给2万块,虽然金额涨了,但放在现在的收入水平里,经济补贴的作用早就没以前那么明显了。

反倒是这份荣誉越来越被看重,慢慢就成了“头衔”。

不少人拿到后,赶紧印上名片、写进个人简介,开会介绍的时候特意提一嘴,甚至追悼会上都要标注,把原本改善生活的补助,变成了一辈子拿来炫耀的资本。

还有人觉得,有了这个头衔,仿佛就高人一等,不是想着继续干事,而是先把光环亮出来撑场面,甚至有些欺世盗名了,完全背离了当初设立的本意。

这种功利化的解读,让原本的激励变成了虚名,也让大家对这个制度有了不少意见。

但话说回来,不能因为这点异化就否定整个制度。

三十多年下来,已经有十几万名真正有本事、有贡献的人拿到了这个津贴,覆盖了科教文卫、工农业生产、国防这些关键领域,不少人靠着这份认可和支持,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为国家创新发展打下了基础。

现在它的核心价值,早就不是发钱那么简单了,更多是国家层面的一种信号:只要你真干事、真有贡献,不管是搞科研的专家,还是一线的技能高手,国家都看得见、会认可。

在现在人才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这种国家级的荣誉认可,对留住核心人才、激励大家创新,还是挺有作用的。

当然,要继续存在,就得把跑偏的地方拉回来。

不能让“头衔”盖过了“贡献”,一是选拔的时候得更严,多往一线实干者、关键领域有真成绩的人倾斜,别让混资历、搞关系的人钻了空子。

二是得引导获得者,别总把头衔挂在嘴边,真正的荣誉是干出来的成绩,不是印在名片上的几个字。

说到底,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根子是好的,初衷就是尊重劳动、激励创造。

现在出现的“头衔化”只是执行中的小问题,不是制度本身的错。

只要守住“奖励真贡献、激励真创新”的核心,把那些功利化的毛病改过来,它就能继续帮国家留住人才、激发活力,连接国家需求和人才价值,让真干事的人受尊崇、得实惠。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朗威谈星座
朗威谈星座
分享星座
4944文章数 181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