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银行取款被问用途
周律师因朋友结婚需要包红包,去当地银行取一笔低于5万元的现金。
没想到,柜员在办理业务时追问:取现用途是什么?
![]()
周律师表示:根据规定,取现低于5万元无需说明用途。
但柜员坚持表示:当地规定取现1万元以上就必须说明用途,否则无法办理。
随后,周律师说明是给朋友结婚红包,银行进一步翻出历史交易记录,询问某日某笔转账的来源和性质。
周律师认为,这种做法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柜员称已联系反诈中心和派出所,但因电话未接通,需等警方出警核实。
银行工作人员解释,银行需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及金融监管要求履行客户尽职调查义务,如果用户拒不配合,银行不得阻碍其办理业务,但可请求公安机关协助核查。
其实,在今年8月份,央行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取消了“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新规强调基于风险为本的尽职调查,而非一刀切式的询问。
这意味着,未来5万元以下的取款可能无需再强制说明用途,但银行仍有权在识别异常交易时进行问询。
02
银行问用途?
记住这句“万能话术”!
面对银行柜员的询问时,很多人感到困惑甚至紧张。其实不必过分担心,但也不能拒绝回答或者编造理由。
可以用以下三段式的合规方式应对,既保护隐私,又顺利办理业务。
第一段:明确资金来源(主张合法性)
第二段:阐述具体用途(证明合理性)
第三段:展示配合态度(掌握主动性)
标准话术模版:
您好,我本次计划支取的XX万元,来源于我个人的工资/理财收益/合法经营所得(来源合法)。这笔钱计划用于近期的房屋装修/子女教育学费/家庭医疗支出(用途合法)。如果需要补充证明文件,我可以提供我的劳动合同/银行流水/纳税记录等材料(主动配合)。
03
个人账户进账多少容易被盯上?
一、从银行角度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反洗钱、反诈骗的职责。其监控重点不在于金额本身,而在于异常行为。
1、大额资金交易
根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3类交易会被认定为大额交易:
现金存取:当日单笔或累计交易5万元以上;
私户交易:境内个人账户转账超50万以上、境外转账超20万以上;
公户交易:对公转账超200万以上。
以上交易,银行需提交大额交易报告。但注意,这只是报告,不意味着你一定有问题。银行还会结合账户历史、交易模式等判断是否可疑。
2、可疑交易
即使金额低于5万元,如果出现以下行为,银行也可能启动调查:
![]()
二、从税务角度
税务局的金税四期系统,其核心是以数治税,它通过与银行、工商、社保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来稽查纳税人的纳税情况。
也就是说,税务局盯上你的个人账户,就一句话:你这笔进账,依法交税了吗?
以下几种情况,容易被税务稽查盯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