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域旅游起势
文旅融合破圈

来山水亭城
玩出新花样
![]()
当琅琊山的晨光穿过林梢,洒在欧阳修笔下“蔚然深秀”的山间;当井楠村的茶香飘进民宿的窗棂,唤醒一个惬意的周末清晨;当明湖畔的晚风轻拂过音乐节数万观众的面颊;当龙岗抗大八分校的红色故事通过声光电技术在年轻人眼前鲜活重现……你会发现,滁州,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向世界敞开怀抱。
从项目织网到业态创新,从品牌出圈到服务升级,今天就带你细数滁州文旅的“高光时刻”,看看这座城市如何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体验”的跨越式发展,打造拉动经济、点亮生活的“中流砥柱”。
![]()
项目筑基
勾勒“一道引领、多点开花”的
全域版图
滁州以系统思维擘画文旅发展新格局,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纽带,“一道两核十区”的文旅空间布局日益完善。
![]()
一条绵延420公里的风景廊道,不仅串联起琅琊山、明中都、军旅小镇、长山村古火山康养基地等核心旅游资源,更将滁州全市8个县(市、区)、35个乡镇、119个行政村有机串联,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风景道沿途已培育多样化景区景点100多个、特色旅游镇村21个,农家乐、民宿、营地等近100个,建设红色、非遗、艺术等文旅融合基地20多处,开发乡村文创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100多种。自驾一路,既能打卡网红民宿,又能邂逅田园秘境。2025年上半年,风景道接待游客933万人次,带动乡村旅游收入9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道”“百姓致富道”。
![]()
俯瞰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
同时,核心景区集群提质升级成效显著,亮点爆款频现。琅琊山自成功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滁州高等级景区“零的突破”;明中都皇故城以“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为理念,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天长龙岗古镇凭借红色文化底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国庆推出实景剧《亮剑》和长街宴,日均客流量1.3万人次,同比增长22%;改革源地小岗村红色研学、民俗展演全年不断,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构建起多层次、高水平的景区体系。
![]()
俯瞰小岗村当年农家景区 人民网 郭昊摄
特色产品补位,小众景点彰显大魅力。全椒复兴湖国际垂钓基地,以智能竞技池和赛事IP带动乡村旅游,首届大赛就吸引3万游客,消费220万元;炉桥印象1958将老粮站改造成工业风打卡地,凭借央视剧组取景效应成为“年代体验地标”;凤阳明府御泉温泉度假区,以大明文化为主题,23个功能性泡池各有特色,吸引周边游客们在温泉氤氲中尽享放松时光;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市集、网红店铺全年热闹,入选安徽文旅“新场景”优秀案例。
在文旅重大项目推进上,滁州坚持“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机制。总投资超50亿元的9个重大文旅项目稳步实施:环高邮湖生态康养示范带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打造长三角生态康养目的地;川桥水库生态旅游区通过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并重,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釜山井亭生态旅游度假区以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构建生态休闲度假新高地。
![]()
川桥水库生态旅游区
业态创新
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
消费场景
从“+文旅”到“文旅+”,滁州通过业态融合不断拓展旅游边界,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演艺经济实现“破圈”效应。明湖公园依托现代化奥体中心,创新“演艺+文旅”模式,先后举办薛之谦、张信哲演唱会,及“葫芦果”“草莓”等品牌音乐节。其中,“葫芦果”音乐节期间吸引乐迷超11万人次,全网话题量超4亿,累计吸引游客超40万人次,拉动文旅消费近7亿元,创造了“一场演出带火一座城”的滁州现象。
![]()
工业研学开辟“智造”体验。元气森林透明工厂、奶酪博士工坊等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从田间到工厂”主题研学线路,让游客亲眼见证一瓶饮料、一包奶酪的诞生过程,充分体验科学、创新、智能、安全的现代化食品工业的魅力,2024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成为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
![]()
乡村微度假呈现百花齐放。南谯区井楠村做足“茶文章”,打造“茶香半岛”“井楠茗宿”等茶旅融合项目,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5万元。天长市万寿镇汊河村修复古街老宅,引入文人香、草木染等非遗体验,成为长三角游客“微度假”的热门选择。
![]()
井楠名宿
夜间经济点亮“亭城夜色”。琅琊山景区创新推出非遗夜市、夜间激光秀、国风音乐节等夜间专场活动,国庆期间夜游人次占比达40%,周边民宿入住率超95%,真正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还有遵阳街夜市、四合路美食街和南谯区夜市大集喧嚣鼎盛,花博园上映水幕电影,让滁州的夜晚既有烟火气又有科技感。
品牌跃升,
塑造“有故事、有温度”的
滁州IP
滁州坚持“以活动塑品牌、以传播扩声量”,让“醉美滁州”文旅IP愈发响亮。
品牌节庆彰显地方特色。琅琊山初九庙会传承千年文脉,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活动入选省级非遗,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大明文化旅游季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等形式,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4000万次;“滁山与我最多情”阳明文化周连续举办两届,开展主题宣讲140余场,吸引超20万市民游客参与。
![]()
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
跨界融合实现“破圈”传播。“文旅+音乐”方面,2025年葫芦果音乐节期间,知名乐队“二手玫瑰”身着“凤画”元素服装,唱响“凤阳花鼓”小调,“圈粉”无数,带来双赢;“文旅+体育”方面,世界青年女子手球锦标赛期间,来自五洲四海的选手将游览琅琊山等地照片传播全球,同时擦亮文体两张名片;“文旅+美食”方面,来安三城龙虾美食消费季、定远池河梅白鱼文化旅游节等围绕地区性特色农产品,打造品牌文旅活动,传播美食文化,吸引各方游客。
区域协同拓展客源市场。滁州主动对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开展“潮涌长三角 相约山水间”等推介活动,239家企业和协会约800人参加;联合推出5条精品旅游线路、26项优惠政策,长三角客源占比显著提升,实现从“地理接壤”到“市场融合”的转变。
服务提质
营造“亭满意、最滁州”的
旅游环境
滁州以游客体验为中心,硬件配套与软性服务双管齐下,游客消费优惠和权益保障全面提升。
智慧文旅提升便利度。滁州智慧文旅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投入运营,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市博物馆完成藏品数字化保护,安装多媒体展柜、全息投影柜,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天长市文化艺术中心运用VR、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多元化沉浸式文化综合体空间”,获评安徽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安徽省“数字文旅产业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十佳案例、安徽省数字文旅创新实践十佳案例。
公共服务增强获得感。全市新建永福书榭等3个城市阅读空间,市图书馆年举办阅读活动250余场;新增旅游厕所、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近200处,规范设置旅游标牌近3000块;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年开展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等活动2300余场,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城乡共享。
![]()
市场监管保障满意度。创新推行“三单制”投诉闭环管理,建立投诉登记单、线索移交单和情况处置单,旅游纠纷处理时长缩短至4个工作日内,群众满意度逐年上升。同时开展“人人都是迎客松”文旅志愿服务行动,让优质服务成为滁州文旅的金字招牌。
融合共生
培育“兴文化、富百姓”的
支柱产业
文旅产业已成为滁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促进经济增长、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聚焦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一年来开工建设文旅项目37个,新增业态产品40余个,琅琊山宿、静港营地、金山溪谷、拖拉机农场等一批项目成为热门“打卡地”。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6%、17.8%,2025年“五一”假期同比分别增长35.7%、20.7%,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4倍,增幅居全国前五。
![]()
琅琊山宿
富民效应日益显现。文旅产业带动乡村直接间接就业超10万人,乡村民宿、非遗工坊、文创开发等成为群众增收新路径。井楠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4万元,长山村通过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3万元,汊河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一个项目带动一个村,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的生动实践在皖东大地不断上演。
文化自信更加坚定。阳明文化周、欧阳修知滁纪念活动、洪山戏展演、“铁流东进”红色组歌创作等品牌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明中都》入围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滁阳别诸友”“滁山与我最多情”等文艺精品的创排,展现了滁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文化创造力。
一城山水一城诗
一路风景一路歌
当下的滁州
以项目为基、以创新为魂
绘就“人人向往、处处风景、
业业兴旺”的文旅新图景
站在新的起点上
滁州文旅将继续深化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
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
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
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高 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