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教育部发布8条措施,包括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健全监测核查及强化部门工作协同等方面。
为教师减负的积极意义自不用多说。但,随着教育部通知的发布,由此引发的涟漪效应也在悄悄放大:相关新闻的评论区,意外成了一些家长的吐槽区,呼吁在为教师减负的同时,也能给家长“松松绑”。
![]()
家长们的“吐槽”
家长们的“吐槽”并非无的放矢。有人调侃:“二十多年前赶暑假作业的是我们,二十多年后帮孩子赶作业、去学校打扫卫生的还是我们。”
这虽然是玩笑话,但也代表着一些家长的真实感受——不少家长苦负担过重久矣,但一边是割舍不下的孩子,另一边是得罪不起的学校,“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于是乎,有家长就试图借为教师减负的酒杯,一浇自己心中块垒。
![]()
10月29日,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在水稻田里体验收获粮食。图源:新华社
这届家长为啥那么难?原因无外乎内外两方面。
从内因来看,家长“大包大揽”越来越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舐犊情深的家长总是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特别是那些经历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家长,更是对孩子的学业寄予很高的期望。因此,不少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话是“除了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更有甚者,对于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校内任务,从整理书包、打扫教室,到打印试卷、检查作业,家长也因为“不放心”或者“怕耽误孩子学习”而主动大包大揽。
从外因来看,家庭承担的教育任务也越来越重。理想的家校分工,是学校主要负责知识教育,家庭主要负责生活教育。现实情况是,家长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往往还要扮演孩子的全科老师。听写、改作业、检查背诵,这些常规动作也就算了,从各类手抄报到手工作业,再到各种思维导图和研究报告,素质作业的种类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不要说孩子难以亲自完成,就连很多家长都对此头痛不已。
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家长群成了这种压力的一个观察窗口。家长群本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但在实践中,却日渐成为家长不堪重负的“压力群”:时刻紧盯通知、接龙信息,生怕错过学校的通知、老师的“指示”、孩子的表现,生怕在一片“点赞”“喝彩”中落于人后……每一条未读消息,都可能让家长陷入“是不是耽误了孩子”的自我怀疑。
![]()
8月24日,学生在家长陪同下观看美术作品展。图源:新华社
明白了家长们难在哪里,也就不难明白——家长们并不是反对为教师减负,不过是想分享一下减负的成果。家长的负担,本质上与教师的压力一脉相承。
客观来看,现在教师的工作压力远超以往。学校的班额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升学压力不断增加,教师身上的担子显然更重了。再加上教育理念调整与教育方式创新,难免会令教师疲于奔命。在这种情况下,与部分教学相关的压力自然会传导给家长。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部门向学校摊派行政事务性任务,教师精力被严重分散,势必导致压力进一步向家长转移。
主观来看,一些教师把压力“释放”在了家长身上。近年来,一言不合被教师踢出家校群的家长大有人在,围绕着“家长是否应该批改作业”的讨论也开展过很多次。尽管每次都会引发热议,但多数家长不过是徒逞口舌之利,最终还是要默默坐回孩子的学习桌边。毕竟,面对孩子的学业,没有哪个家长敢真的撒手不管。
![]()
漫画:减负。图源:新华社
此次教育部的减负通知,为的是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书育人的主业上去、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上去。相信随着教师的任务减少和压力减轻,也必将相应减少家长们“代劳”的事项和次数,从而间接地为家长们也减了负。
与此同时,这也不失为全面梳理家校关系的契机:厘清家校权责边界,明确哪些任务该由学校承担,哪些责任该由家长履行,杜绝“责任转嫁”。让家长从不必要的事务中解脱,也能让家校沟通更高效。
教师减负与家长松绑,从来都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为教师减负,为家长松绑,推动家校共育各司其职、各就其位。
总策划:王玉娟
监审:李涛
统筹:朱琨 赵强
主编:王俊伟
审核:王振伟 冯祖选
执笔:赵志疆
责任编辑:杨琨
荒野求生,敢输也是一种赢 | 焦点网谈
严防“下一步”成空头支票 | 焦点网谈
我们需要怎样的干部 | 焦点网谈
![]()
来源:今豫网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