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大学百余年的发展谱系中,陈新民院士的名字如一座丰碑,镌刻着开拓的勇气与奉献的赤诚。这位从清华大学走出的学界翘楚,以一次毅然决然的转身,在岳麓山南麓的荒丘之上,为新中国矿冶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根基,用一生践行了“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1951年的寒冬,刚从苏联和民主德国访问归来的陈新民,正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兼秘书长,是校园里举足轻重的“台柱子”。彼时的他,已在学界崭露头角,拥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光明的学术前景。然而,一场改变中国矿冶教育格局的邀约悄然而至——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钱俊瑞亲自召见,道出了新中国的迫切需求:恢复国民经济的浪潮中,重工业发展急需矿冶类专门人才,国家计划在有色金属之乡湖南筹建一所专业高校,希望他挑起这副重担。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民教授
陈新民没有丝毫犹豫,一口应允。在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抉择面前,他毅然放弃了清华的优厚条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1952年元旦刚过,漫天风雪中,陈新民踏上了前往长沙的路途,身后是熟悉的校园,身 前是未知的征程。
校址最终选定在岳麓山南麓的左家垅。这里没有想象中的校园雏形,只有两栋残破不堪的和平楼与民主楼——那是国立清华大学抗战前夕筹备南迁时修建的,历经日军轰炸和常年失修,早已被树丛掩映,门窗残缺,不通水电。周边仅有几户居民,荒草丛生,满目萧瑟,与繁华的都市和规整的校园判若两个世界。
“以革命的精神,革命的方法,艰苦奋斗,团结建校。”这是陈新民抵达左家垅后,向首批筹建者喊出的响亮口号。他率先垂范,将家属从北京迁来,在一间狭小的斗室里,实现了住宿、办公、接待“三合一”。没有自来水,就喝山间的溪泉水;没有食堂餐桌,就端着碗“打游击”,随处找地方用餐;没有完善的设施,就带领一批年轻人动手修葺旧楼、搭建工棚。
![]()
中南大学岳麓山校区(原校本部)
院系调整的浪潮中,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的矿冶类专业师生陆续汇聚而来,再加上1050名新生的加入,寂静的岳麓山瞬间沸腾。陈新民带领全体师生,发扬延安抗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人人上阵、个个争先。在荒丘洼地上,他们亲手平整地基、修建操场、铺设道路、修筑水库,一砖一瓦搭建起校园的框架。寒冬里,他们顶着寒风劳作;酷暑中,他们挥汗如雨攻坚,没有怨言,只有对未来的憧憬。
短短10个月的奋战,一座万人规模的校区在废墟之上拔地而起。1952年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正式宣告成立,筹备处主任陈新民出任第一任院长(也就是校长)。这一天,岳麓山下掌声雷动,不仅见证着一所高校的诞生,更标志着新中国矿冶教育开启了崭新篇章。
![]()
中南大学潇湘校区“问渠长廊”
作为院长,陈新民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既抓办学方向,又重人才培养。他倡导“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校风,亲自授课、编写教材,将国外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构建起贴合国家需求的矿冶专业课程体系。在他的引领下,中南矿冶学院迅速成长为国内矿冶领域的标杆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支撑起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脊梁。
从清华大学的“台柱子”到中南矿冶学院的拓荒者,陈新民院士的一生,是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他以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在荒坡上建起学府,在困境中培育英才,用艰苦奋斗的精神照亮了后人的前行之路。如今,中南矿冶学院已发展成为底蕴深厚的985高校中南大学,而陈新民院士留下的“团结建校、艰苦奋斗”的精神遗产,依然是这所高校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南人传承初心、勇担使命,在国家发展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