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是谁?"新月派"大将,并且编选了集中体现新月派诗歌创作成就的《新月诗选》,后来转向殷墟甲骨文、西周铜器和汉代简牍的研究,1937年10月调入清华大学,先后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担任教授,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9月调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成为一代学术大师。他与芜湖有什么关系,或者说芜湖在他的生命中具有什么意义呢?
![]()
林徽因设计封面的《铁马集》
一
1933年9月,陈梦家来到芜湖广益中学高中部任国文教员。
广益中学可有历史了。它起源于芜湖最早的教会学校"广益学堂",1899年由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在芜湖洋街(华盛街)租房创办。1903年迁至石桥港,更名为"圣雅各中学",1909年,圣公会会长卢义德在芜湖狮子山筹建新的圣雅各中学。1923年,圣雅各中学分设高中部和初中部,高中部设于狮子山,初中部设于石桥港。
说到圣雅各中学,大家会立即想起,王稼祥、李克农、阿英等都曾在此校读书。原圣雅各中学狮子山北坡一部分就改成了"王稼祥纪念馆"。
学校有三座主体建筑:1910年,由卢义德从美国万博仁师母处募款兴建的"博仁堂";1924年,由卢义德募捐兴建的"义德堂";1936年,由李鸿章长子李经方捐资兴建的"经方堂"。
陈梦家来到学校,没有住在前两处,根据他当年10月10日写的《秋风歌》的后记,他是住在"狮子山青阳楼"。后记中说:"在山上住有一个多月,听惯了藏在叶间的秋风。(我的北窗临着山坡,三四株杨柳和榆荚)飕飕的疑心是雨,又疑心陨星落下的细屑。杂在这细屑又缠绵的风叶声中的,更有山下夜半的更鼓,和前后两小山女修道院和圣母院的夜祷的钟。"由此段话可知,青阳楼在山的南坡,坐北朝南,应该是一座老师宿舍。
陈梦家1911年4月出生于南京的"金陵神学院",父亲陈金镛此时担任该校"提调"(相当于院长)。1927年秋季,陈梦家考入中央大学法律系,1928年冬季与在该校任教的闻一多结识,并在闻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写诗。1929年又与到该校兼课的徐志摩交往,并受到徐志摩的赏识。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陈梦家毅然奔赴前线参加抗日宣传。从前线回来后,月底,随闻一多先生前往青岛大学任助教。1933年初春热河抗战爆发,他再度奔赴前线。因为有一份宗教情缘,他来到了广益中学。吴孟复先生(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笔者老师)此时就是陈梦家的学生,并在他的影响下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当年12月,同为新月派诗人的朱湘跳江自杀,陈梦家特意到江边凭吊,就由吴孟复陪同。
![]()
博仁堂老照片
![]()
博仁堂
二
在芜湖期间,陈梦家迎来了创作高峰。共发表作品42篇(译作17篇、诗13首、随笔等12篇),创作作品14篇(诗歌10首、论文4篇),出版诗集一部(《铁马集》)。
根据"新月派小全集"陈梦家卷《我是流云我是孤星》统计,陈梦家创作的诗歌共111首(不包括译诗),它恰恰漏了陈梦家于1933年11月11日在芜湖写的《悼津生》一诗,所以总计应是112首。扣除新中国成立后写的5首,作为新月派的重要诗人,他在那个时期创作了107首诗歌。以此来衡量,陈梦家在芜湖创作10首诗歌,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关键是要看这些诗歌在陈梦家诗歌创作史甚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这10首诗,有情诗,此时他已同赵萝蕤恋爱,在芜湖他所写的第一首诗《秋雨偶然作》,表达的就是对赵的想念之情:"若不是雨,那绵绵的静寂/也会落下来更轻更稀薄/你那细细像雨的叮嘱,——/睡眠在哪里呢?(我但闭紧/眼睛寻)你的声音也在说/睡眠吧,我的小亲亲!"有怀念友人之作,比如那首《悼津生》;有对江边和芜湖一带乡村情景描绘,比如《秋江》《雨中过二十里铺》,也包括他回到燕京大学上学时所写的回忆之作《过当涂河》:"有无数张缓缓西行的帆片/薄刀似的顺着江流在分割/两岸的平芜,浅山,山后的天/也切碎了江上向晚的淡泊。""草屯后走来了一群/白鹅在菱塘里下碇。小村姑荷叶做蓑衣/采采红菱吧,云在飞呢!雨,洗净了红菱,洗净/那一双藕白的雪胫。"有的诗表达的是一种寂寥的情绪,如《秋风歌》,"此地陌生得无可告诉的,不是寂寥就是风",于这种寂寥中,他仍然在牵挂着祖国的命运,面对日本对华北侵略日益严峻的形势,他呼唤民族精神的雄起,比如《黄河谣》,"浩浩的黄河永远不会止歇的/它有我们父亲的英勇,母亲的仁慈;奔泛时像火焰,静流时像睡息/它有我们父亲的威严,母亲的温宜。五千年来它这古代的声音总在提问:可忘了你们父亲的雄心,母亲的容忍?"
陈梦家的这种家国情怀仍在延续。他于10月22日、23日、26日、30日夜,以磅礴的激情、雄奇的联想、缤纷的意象创作了长篇组诗《往日》。组诗分三章,"鸿蒙""昧爽""陆离",分别是159行、229行、401行,共789行,比之后几大长篇叙事诗还长。此诗应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长篇抒情诗。
请看长诗最后几行:"我记起春风三月中的峭寒里/小月下度过残缺的冷口,皑皑/高耸的数峰,背负了一道长城/那山坳洞穴中数点灯火的哨声/那峪中穿沙去的流水,我听见/单匹战马昂然立在独木桥上/垂鬃饮水时那静悄悄的水声/我记得那悲壮与冷淡风晕的/关山月照过的关山,如今在江南/望见九月初的小月,它正在冷彻/冷口外听流水无家归的白骨!"这无疑是对春天投身抗战情景的怀想,仍然蕴蓄着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
关于这首长诗,后人这样评价:风格奇幻瑰丽,多姿多彩,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力作,显示了诗人过人的才气。
![]()
陈梦家与赵萝蕤
三
1934年秋,陈梦家回到燕京大学,成为容庚先生的研究生,开始专攻古文字学。之后,到1937年初,仅偶尔创作了五首小诗,再没写诗。应该说正是在芜湖,他迎来了创作的高峰,随着他结束任教生涯,也突然卸下了诗人的桂冠。
这期间,他于1934年1月出版了诗集《铁马集》。来芜湖之前,此诗集已经编成。此时他又补进了新写的6首短诗。共收入1931年7月至1933年11月所作诗40首,请林徽因设计了封面。
寒假期间,他回到北平度假。2月13日(除夕)那天中午,余上沅约请他和胡适、叶公超、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在欧美同学会聚餐,鉴于《新月》停刊,由叶公超提议,他们共同商议出版《学文》月刊。5月1日该刊创刊。陈梦家的《往日》开始于此刊连载,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芜湖出版的有关史话中,陈梦家来此任教已被遗忘。作为现代文化大家,他应该是芜湖现代文化底蕴中值得记取且厚重的一笔。 (李传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