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谷神星一号(遥十九)”未能延续此前长征十二号的成功。飞行过程中,第四级发动机在关机前瞬间出现异常,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最终停滞于距预定轨道高度约数十公里的低空区域,任务失利。
星河动力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累计执行22次发射任务。本次失败为该公司第二次受挫,统计成功率相应降至约90%。
公众舆论在“失利”与“已属不易”之间呈现分歧,而量化数据提供了更为客观的参照:同期,美国SpaceX公司猎鹰9号Block 5型火箭的成功率已接近99%,其535次发射中有523次顺利入轨;截至最新统计,全球75.9%的在轨航天器归属美国,更占据本年度全球85.6%的入轨运力份额。差距显而易见,但这并非全部真相。
航天工程并无“一夜成熟”之捷径。SpaceX早期“猎鹰1号”前三飞悉数失利;“星舰”原型在经历十次连续试飞异常后,方首次完成整个入轨演示。今日之超高可靠性,乃由残骸、数据与故障报告累积而成的工程学习曲线所致。星河动力正循同一曲线前行,只是起点更为陡峻。
2023年,“谷神星一号”曾因单枚螺钉孔加工偏差导致箭体坠落;2024年此次则因第四级异常而功败垂成。两次失效机理不同,表明其质量控制体系仍在持续完善过程中,而非简单重蹈覆辙。
若将观察尺度由单枚火箭扩展至整个产业,可见一条民营航天带正自沿海向内陆延伸: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星际荣耀、中科宇航、东方空间、箭元科技、深蓝航天、零壹空间、星途探索……企业名单仍在不断加长。这些公司并行验证固体、液体及可重复使用方案,已将低轨发射每公斤报价从传统的2万美元量级压低至1万美元区间,使高校、初创机构乃至个人实验项目均具备预订“太空席位”的可行性。
航天事业从来不是一条坦途。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毕竟,SpaceX的今天,也曾是无数次爆炸与失败换来的明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