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
《——【·前言·】——》
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总督姚启圣,他为了收复台湾,把自家财产全部搭进去,前前后后花了十几万两银子。
台湾平定后,施琅成了“靖海侯”,而姚启圣呢?不光没赏赐,康熙还对他动起了杀心。
眼看着要被追究责任,姚启圣的儿子拿出了两本账册,这两本账到底记了什么?为什么能扭转局势?
![]()
自己掏钱招兵买马的福建总督
康熙十三年,天下还不太平。三藩之乱刚起,台湾那边郑氏政权还占着地盘,东南沿海一片混乱。
姚启圣这个人挺有意思,他本来是个读书人,科举考试没考上,就在家乡福建晃悠。看到朝廷要平叛,他动了心思。
这位姚启圣做了件让人想不到的事,他把家里的田地、房产、积蓄统统拿出来,自己招募了一支乡勇队伍。
![]()
那时候募兵可不便宜,一个士兵的安家费、装备费、训练费加起来得好几两银子。
姚启圣也不含糊,花钱不眨眼,还自己掏钱买战马、军械。招了队伍之后,他带着这批人马投奔了康亲王杰书。
杰书一看,这人有钱有兵,还愿意自费打仗,这种人才哪里找去?赶紧把姚启圣留在军中。
姚启圣在军中待了三年,大大小小打了不少仗,军饷不够他自己贴,粮草不足他自己补。
![]()
到了康熙十六年,福建巡抚郎廷佐看这人实在能干,就向康熙推荐了他。
康熙听说姚启圣自己掏了五万两银子当军饷,还真打了胜仗,心里高兴。
那个年代,官员自己掏钱办事的不多见,康熙觉得这人可用,直接提拔他当了福建总督。
一个没有科举功名的人,就这么当上了封疆大吏。姚启圣算是靠钱和本事闯出了名堂。
![]()
建水师办难民营又搭上几万两
当上总督后,姚启圣面对的麻烦更大了。福建这地方,沿海百姓跟台湾那边郑氏政权来往密切,很多人亲戚朋友都在台湾。
朝廷为了切断联系,搞了海禁,不让出海。这一禁,沿海百姓日子就难过了,渔民不能打鱼,商人不能做生意,怨气很大。
姚启圣看出问题了。他跟康熙上奏,说光靠封锁不行,得软硬兼施。
![]()
康熙十八年,姚启圣在福州设立了一个叫"修来馆"的机构,专门安置从台湾投降过来的郑氏士兵和百姓。
这些人过来了,得有饭吃,得有住的地方吧?朝廷拨款不够,姚启圣又自己掏腰包了。
安置一个降兵,要给安家费,要管饭,还要帮他们找活干。
姚启圣在修来馆投入了大笔银两,具体数字他没公开说过,反正又是自家的钱往里填。
![]()
他还向康熙建议开放海禁,让百姓恢复生计,减轻赋税负担。这些政策确实收买了不少人心,福建局势慢慢稳定下来。
康熙十九年,姚启圣跟吴兴祚一起,开始筹建水师。
要打台湾,没有水师不行。造船、买火炮、训练水兵,这些都要钱。朝廷拨了一些款,姚启圣觉得不够,又自己往里投钱。
![]()
他向朝廷报告说,自己捐了十五万两银子用于水师建设。这个数字相当惊人,要知道当时一个知县一年的俸禄才几十两银子。
姚启圣是真舍得花钱。他在福建待了几年,手里基本没什么积蓄了。
但他觉得值得,只要能把台湾收回来,自己花点钱算什么?
康熙看着姚启圣的奏折,心里也挺复杂的。这人能干是能干,就是花钱太厉害了,而且威望越来越高,这让皇帝有点不安。
![]()
推荐施琅却被踢出核心圈
康熙二十年说起来算是个转折。水师建好了,该打台湾了,谁来当主帅?姚启圣想了想,推荐了施琅。
施琅这人有本事,以前跟过郑成功,后来投降清朝,对台湾那边的情况了如指掌。姚启圣觉得让施琅打台湾,成功率高。
康熙同意了,任命施琅为攻台主帅。姚启圣以为自己会参与核心决策,结果施琅当了主帅后,把姚启圣晾在一边了。
![]()
军事计划不跟他商量,战术部署不让他参与,姚启圣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后勤官,只管筹备粮草辎重。
施琅为什么这么做?说白了就是争功。姚启圣前面做了那么多准备工作,要是他也参与决策,功劳就得分。
施琅想一个人把功劳拿下来,所以把姚启圣排挤出了决策层。姚启圣心里憋屈,但也没办法,谁让人家是主帅呢。
更糟的事还在后面。康熙二十年底,左都御史徐元文突然上奏,弹劾姚启圣七大罪状。
![]()
罪名包括贪污军饷、虚报开支、私自敛财等等。徐元文是康熙的心腹,他出手弹劾,肯定是皇帝授意的。康熙这是在敲打姚启圣了。
徐元文的奏折写得很详细,重点质疑姚启圣的钱从哪来的。
你说你捐了十几万两银子,你哪来那么多钱?是不是贪污的军饷?是不是向百姓搜刮的?
这些问题一抛出来,姚启圣的处境就危险了。朝廷开始彻查他的账目,姚启圣被晾在一边,连奏折都不让上了。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成功攻克台湾。郑氏政权投降,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
施琅立了大功,康熙封他为“靖海侯”,世袭罔替。姚启圣呢?什么赏赐都没有。他前前后后忙活了十年,花了十几万两银子,到头来一场空。
姚启圣不甘心,他接连七次上奏,向康熙陈述自己的功劳和苦衷。康熙每次都驳回,还说他"浮冒银两",意思是虚报开支骗钱。
姚启圣这下真的心寒了。他年纪也大了,身体也不好,这么一折腾,就病倒了。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姚启圣在福州的官署里病逝。
儿子拿出两本账册救了全家
姚启圣虽然离世了,但事情还没完。他去世后一个月,朝廷的御史又上奏了,说要追讨姚启圣"虚报"的造船费四万七千两银子。
这笔钱数额可不小,要是追究起来,姚家就完了。不光要赔钱,还可能被定罪,姚启圣的旧部也会受牵连。
姚启圣的儿子姚仪这时候站出来了。他从父亲的遗物里,找出了两本账册。
![]()
一本是公账,记录的是向朝廷报销的开支;另一本是私账,记录的是姚启圣自己掏腰包的花销。
姚仪把这两本账册呈给康熙。账目写得清清楚楚,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都有记录。
造船花了多少钱,买火炮花了多少钱,招募水兵花了多少钱,安置降兵花了多少钱,全都一清二楚。公账上报销的是朝廷拨款,私账上记的是姚启圣自己的钱。
两本账一对照,朝廷拨的款根本不够用,差额全是姚启圣自己填补的。
![]()
那四万七千两造船费,不是虚报,是姚启圣自己垫付的。他不光没贪污一分钱,还倒贴了十几万两。这下真相大白了。
康熙看了账册,知道姚启圣确实没贪污。皇帝下旨,免除了姚家的追债,不再追究这四万七千两的事。
但康熙也就做到这一步,他没有给姚启圣追封官职,没有赐谥号,连个正式的表彰都没有。
![]()
为什么?因为康熙虽然知道姚启圣清白,但他还是忌惮这个人。姚启圣在福建经营多年,威望太高,手下有一批死心塌地跟着他的人。
这样的地方势力,让皇帝不放心。姚启圣死了,康熙正好借机淡化他的影响力。不追究是给个面子,不封赏是敲打警告。
姚仪用两本账册保住了父亲的清白,也保住了全家和父亲的旧部。
但姚启圣生前的功劳,就这么被康熙用冷处理的方式抹掉了。一个为国家倾家荡产的总督,最后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唏嘘。
![]()
《——【·结语·】——》
姚启圣,为了收复台湾,把家底都掏空了,最后功劳被别人抢走,自己还差点背上贪污的罪名。
两本账册虽然证明了他的清白,但康熙不给他封赏,其实就是在防着他。
姚启圣这一辈子算是白忙活了,钱花了,命也搭上了,到头来连个谥号都没捞着。
这就是封建王朝的规矩,功高震主就得死,哪怕你掏心掏肺也没用!
信息来源
《清史稿·姚启圣传》《清圣祖实录》《台湾外记》《福建通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