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播海内外,好评如潮。我惊喜地听到了该剧总制片马中骏的专访,他深情地谈到:我原先是个马路修建工。有幸到总工会工人文化宫,学习了戏剧创作,老师们教会了我“探矿”,《沉默的荣耀》让我们开掘到隐蔽战线这个“富矿”,吴石、朱枫、聂曦这些长期潜伏、无私无畏的伟大战士,就是深藏地下的“蓝色钻石”,令人钦佩,值得讴歌,这样的富矿,我们必定要继续开掘下去……
对于这位多年未谋面的小师弟那席肺腑之言,颇具同感,上世纪70年代末,我与马中骏相识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小戏创作班。我们十几个二十冒头、年少气盛、精力充沛、文化饥渴的青工,白天上班,傍晚从杨浦、闵行等地赶到西藏路上那幢“工人乐园”,学习交流文化创作。
马中骏和我都算产业工人,千辛万苦从工业局选拔到工人文化宫创作班,我们没有松懈的权力,只有刻苦“探矿”的义务。文化宫请来了余秋雨、荣广润、韩尚义、胡伟民、凌琯如等大名鼎鼎导师,为我们这群初中毕业的青工学徒上起研究生级别的戏剧艺术课。
![]()
马中骏白天在烈日或寒风中,泡在马路沟渠中修管道,晚上在文化宫五楼戏剧室的黑板前作笔记:他是最年轻的,不满二十,也是最用功的。当改革开放的晨曦刚刚播撒过来,他的记录本上已经记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泰戈尔、契柯夫的至理名言。那时,每月工资只有36元,他竟用一半去买书。这个勤奋攻读的习惯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他组建的“慈文影视”,花了三百多万,把那个时期的畅销小说,统统都买了版权。也许是那个“爱矿”的少年情义结,影响了他一辈子,再加上他的锐意创新的天赋,刻苦坚韧、不辞辛劳的马路工的性格,马中骏和贾鸿源等先后创作出了《路》《海滩》《屋外有热流》等脍炙人口,享誉全国的戏剧和影视作品,开风气之先,屡获大奖。
![]()
毋庸置疑,马中骏作为《沉默的荣耀》的总制片人,投入了七年的精力,跟剧组跑遍大江南北,东海乡镇,这一镐一铲的挖掘,从家园情怀的主题到“蛛路马迹”的细节,马中骏是花了大量心血的。这是他的一贯作派,大胆、冒险、即兴主义,把眼光投得很远;又细腻、严谨,注重辩证。有人系统地列出马中骏的创作年表,发现他“探矿”的相度特广,有时尚的《街上流行红裙子》,在那个满街绿军装、蓝工装的年代,破格挥动起亮眼的彩练;有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与命运搏击的《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亦把戏剧美学提升到一个充满寓意的境界;有把港台武打导入名山大川的爱国史诗剧《七剑下天山》;还有充满冒险精神和青春气息的古装佳作《花千骨》;当然,富有开拓精神的马中骏和他的团队,也有了把眼光、情感和心血融入到深受国人共鸣的主旋律谍战剧《沉默的荣耀》。
![]()
一步一个脚印,一剧一番天地,马中骏的成功,决不是异禀天赋的爆发,而是年复一年,开掘创新的坚守。作为一个出自社会基层的创作者,马中骏一直以"探矿人"自居,这也表达了他对大局观、预判力和持久性的自信。
一部作品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一时的轰动,而是具前瞻性和恒喻的意义。从马中骏操作成功的影视剧来看,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天赋陪奁式的突破力,长袖善舞性的团队组合力,是他人难以复制的。从《七剑下天山》启动了徐克北上神州大市场的心脉,到后来徐克拍《狄仁杰》《智取威虎山》的巨大成功,一众香港导演都很感谢马中骏的“探矿”引领价值。这次的《沉默的荣耀》不仅仅引舞了谍战剧的多姿多彩的长袖,更增强了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信念。
我不禁又一次想起,在小戏班学习时,马中骏抄给我的一首俄罗斯诗人的短诗:大自然没有坏天气,风霜雨雪都是太阳赐与,感恩岁月的每个瞬间,让人生的信念象晨曦一般永坦!是的,衷心感恩教会我们探矿的老师和前辈。
勇哉,沉默的探矿者,壮哉,荣耀的老马!不,在我的眼里,他永远是创作原野上那鲜衣怒马少年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