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鲍曼君
当前,金融监管部门正以零容忍态度,瞄准“职业背债”这一金融毒瘤,全力守护社会信用基石。
“只需贡献征信,不用本人还债,轻松获得高额酬劳。”——这些诱人话术背后,是一条让参与者背负巨额债务、信用破产甚至面临法律制裁的“黑灰产”产业链。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职业背债”陷阱。公安部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在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依法严打骗取贷款、贷款诈骗等犯罪活动。
一系列举措彰显了监管部门对信贷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全链条打击的决心。
“职业背债”乱象的滋生,暴露出多方面问题。不法贷款中介处于核心环节,他们一边物色信用记录空白的“背债人”,一边串通银行内部发放贷款的工作人员。
从经济社会层面看,无偿债能力的个人替他人背债,会导致大量贷款无法收回,形成呆坏账,挤占金融资源,使得真正需要贷款的实体或个人更难获得信贷支持,最终损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健康运行。
遏制“职业背债”违法行为滋生蔓延,需要多管齐下。银行机构必须切实提升贷款风险内控水平,加强对信贷关键岗位员工的监督、管理与警示教育。
同时,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通过社区宣讲、法律讲座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职业背债”的法律风险。
信用记录是个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第二张“身份证”。面对“职业背债”这类看似轻松赚钱的“好事”,消费者务必保持清醒,不铤而走险,避免贪小失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