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林征
当无形的金融风险潜滋暗长,一场关乎群众“钱袋子”安全的保卫战已在基层金融监管分局打响。龙岩金融监管分局敏锐洞察“职业背债人”这一新型金融“黑灰产”苗头,通过构建“智慧预警、协同治理、源头防控”的综合治理体系,率先对潜在风险实施有效干预与化解,有力维护了区域金融秩序稳定与群众合法权益。
智慧监管先行,打造风险识别“预警器”
面对“职业背债人”行为隐蔽、识别难度大的特点,龙岩金融监管分局坚持以科技赋能监管,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变,构建起数据驱动、模型辅助、人机协同的智能识别机制。
以“图谱”对“特征”,明确识别标准。系统梳理“职业背债人”行为模式与典型特征,建立动态更新的风险特征库,为辖内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识别线索、开展排查提供清晰指引,提升全行业对隐蔽风险的感知能力。
以“数据”对“线索”,挖掘关联网络。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风险模型,对账户流水、客户行为等开展交叉比对与关联分析,从海量业务中精准识别异常信贷线索。如在个案核查中,通过扩展数据维度、追踪资金流向,逐步摸清多个关联网络,为后续处置奠定基础。
以“模型”对“个案”,提升预警效能。搭建多维度信息分析模型,实现对信贷业务的动态扫描与模型初筛。系统预警后,由监管人员开展人工复核与深度研判,形成“机筛+人核”双重过滤机制。该模式运行以来,已成功锁定多起可疑业务线索,显著增强风险识别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央地协同发力,织密联动治理“防护网”
为有效治理“职业背债人”跨域串联、隐蔽操作等风险隐患,龙岩金融监管分局强化协同思维,推动构建多级联动、行刑衔接的综合治理体系,切实提升风险识别、阻断与打击效能,筑牢区域金融安全屏障。
协同建网,针对此类行为跨机构、跨区域、跨行业的特点,龙岩金融监管分局牵头建立金融、公安、司法、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在情报共享、线索研判、证据固定、法律适用等方面深化合作,目前已召开协调会议2次、会商公安机关17次,初步形成信息互通、步调一致的治理合力。
联动排查,加强市县两级金融监管部门联动,县级层面发挥属地优势,围绕典型特征开展线索初步核查;市级层面组织行业协会及有关机构召开研判座谈会,对重点线索开展集中分析,聚焦证据完善与行刑衔接,提升线索转化与案件成案能力。
闭环打击,在扎实线索支撑下,积极推动“行业排查—线索移交—司法打击”闭环治理模式落地。目前公安机关已对相关不法行为立案侦查,依法抓获不法中介及“背债人”若干名,实现“打击一起、规范一片”的初步整治效果,彰显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威慑力。
源头治理清淤,营造理性借贷“好环境”
治标更需治本。龙岩金融监管分局坚持“疏堵结合、防治一体”的工作思路,通过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加强公众宣传教育等系统性举措,全力构建理性借贷、健康有序的金融生态。
压实责任“强内控”。深入开展“职业背债人”风险专项稽查,派出督导组赴辖内金融机构开展实地督导,推动机构在核查外部风险线索的同时,同步排查机构在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存在的漏洞,督促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切实提升自主风险防控能力。
净化环境“清源头”。针对部分互联网平台存在的“背债致富”等误导性内容,龙岩金融监管分局加强常态化监测,引导金融机构与主流平台加强合作,强化视频内容审核与管控。同时广泛发动银行从业人员参与不良信息举报,会同网信、公安等部门及时清理违规信息、封禁违规账号,有效阻断线上违规引流渠道。
宣传引导“正认知”。龙岩金融监管分局组建的“红土枫桥”金融宣传队迅速行动,对农民工、低收入人群等重点群体开展精准普法与金融知识普及,累计开展金融宣教活动340场次,触达消费者44.37万人,清晰揭示参与“背债”行为的法律风险与经济后果。对确系受欺诈的参与者,协调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帮扶措施,探索建立合理的债务重组与信用修复机制,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与社会稳定。
(作者系龙岩金融监管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