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
图为近日曹妃甸三农场水稻种植户正在用机器收割水稻。杨文海 摄
金秋,曹妃甸万顷稻田进入收获季。十农场种粮户林树森的田地里,大型收割机轰鸣穿梭,沉甸甸的稻穗被卷入机身,转瞬化作饱满金黄的稻谷,源源不断装袋入仓。短短4天半,100多亩水稻便收割完毕。望着堆成小山的稻谷,林树森笑容满面,“估计亩产得有1300到1400斤!”
谁能想到,这片稻浪翻滚、蟹肥米香的沃土,曾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从“盐、碱、板、瘦”的滨海劣地,到亩产700公斤的“北纬39度黄金米仓”,曹妃甸用近70年光阴,书写了一部向盐碱地要粮食、向科技要效益的现代农业传奇。
盐碱地变“米粮川”:科技改地,良种扎根
“过去这里白茫茫一片,脚踩上去泛着盐花,种啥都活不了。”谈及往昔,三农场的种粮大户、昱锦现代农业园负责人王锦辉感慨万千。自1956年国营柏各庄农场建立,十万农垦人便踏上“向盐碱滩要耕地”的拓荒征程——修海挡、筑沟渠、引滦河水“拉荒”洗地,一步步压盐沥碱。如今,40.9万亩盐碱地已全部变身良田,昔日亩产不足200公斤的“低产田”,蜕变为稳产高产的“米粮川”。
变革不止于水利。曹妃甸五农场党委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为保障盐碱地水稻优质高产,他们多措并举:新建泵站、防渗渠道与田间路,增施有机肥及生物菌剂,提升排淋碱效率、改善土壤条件;开展农业农资技术培训,推广滨稻8号、香粳5号、海育7233等耐盐碱新品种,提高秧苗出苗率;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核心,依托省农林科学院滨海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推行“统一整地育秧、统一机械插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机械收获”的标准化管理,大幅提升秧苗成活率;通过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锌硅肥等举措,强健植株、增强抗病性、促进分蘖灌浆,为水稻优质高产筑牢根基。
如今,曹妃甸水稻生长期长达175天,产出的大米呈弱碱性,口感独特,深受市场青睐。这背后,是各农场对水稻丰产丰收的不懈追求,更是良种良法的双重赋能。
“稻蟹共生”绘生态:一田双收,绿色崛起
在曹妃甸区三农场昱锦现代农业园区,王锦辉向记者展示“稻蟹共生”的生态图景。稻浪下养蟹可得双面经济效益:河蟹既捕食害虫杂草,又松动土壤,粪便更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而茂密稻株为螃蟹遮阳避敌,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种稻得稻,养蟹得蟹,一田双收!”王锦辉介绍,这种立体种养模式不仅提升了稻米品质,更让农户亩均收益大幅增长。
在四农场聚享合作社水稻示范基地里,每年都会出现一幅巨型稻田画——“种养一体 科技兴农 ”八个大字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醒目。这既是农旅融合的创意之作,更是现代水稻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合作社负责人韩建明对记者说:“盐碱地里种出有机米,稻间套养鱼虾蟹,周边配套建设育种育秧场和水稻加工仓储设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全程机械化:“铁牛”下田,种地“清闲”
春耕时节,四农场育秧大棚内,稻种被精准播入秧盘;五月插秧季,八农场的插秧机在田间疾驰,一行行嫩绿秧苗整齐排列;秋收时节,收割机、无人机、大型烘干设备轮番上阵。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已成为曹妃甸水稻种植的常态。 “十年前,我们还在用镰刀割稻,现在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机全配齐了。”十农场林树森感慨道。目前,曹妃甸区水稻种植面积达32万亩,总产量22万吨,其中优质绿色基地占16万亩,机械化普及率达100%。许多农户在农闲时出租农机,或进入钢厂、民企务工,实现了“地里增收、厂里挣钱”的双丰收。
科技赋能:生态绿色,守护健康
曹妃甸水稻种植户始终依托省、市、区农林科研部门技术指导,坚守“五统一”技术管理模式,为丰收筑牢基础;在培肥地力上,坚持秸秆还田、测土配方等科学举措,持续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
三农场昱锦现代农业园水稻种植基地里,王锦辉分享着有机种植的“妙招”:每年6月至8月中旬,二化螟进入繁育高峰,易导致水稻秸秆空心、出现白穗,他便在稻田中安放诱捕器,今年更在200多亩试验田里施用迷向袋,吸附雄性二化螟,阻止雌性产卵,从源头消除虫害。结合稻蟹立体种养模式,水稻为螃蟹提供“庇荫”,螃蟹为水稻“松土”除虫,水稻不用施肥、螃蟹无需用药,实现了生态与健康的双重保障。
品牌出海香飘全国:从“一粒米”到“一条链”
自然风干、归仓、砻谷、筛选、包装……王锦辉的稻米车间里,一袋袋“妃场香”牌大米打包贴标后,装车发往全国各地。“我们的大米清香Q弹,尤其是蟹田稻米,一直供不应求。”王锦辉介绍,他已投入100万元引进捷讯光电色选机,开展胭脂米提纯深加工,天津、保定等地客户纷纷慕名而来。注册“妃场香”商标后,产品投放市场好评如潮。“我的初心就是为村民试验、示范、推广水稻新品种、高端品种,让无公害绿色食品端上百姓餐桌,也为曹妃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个好头。”
依托“滨海稻米”区域品牌,曹妃甸正全力打造集科研、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推动“好米”变“名米”、“土产”变“特产”。
从盐碱荒滩到鱼米之乡,从人工劳作到智慧农业,曹妃甸的稻田里,不仅生长着金黄的稻谷,更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一粒米,串起一条产业链,富裕一方百姓——在这片被海水浸润过的土地上,现代农业的种子正破土而出,向阳而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