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民生论谈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好水利关

0
分享至



唯有筑牢水利根基,高标准农田才能真正成为稳产增产的“压舱石”,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硬核支撑。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李海楠

水利建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引擎”。

11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视频会议”强调,要加力开展平原涝区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灌区建设改造,推进农业节水增效。要加快补上北方防洪工程等短板,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会议旨在通过系列任务部署,持续提高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统筹安排抓好秋冬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基础。

这也让今后围绕提高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了更加清晰的任务坐标。

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并不乐观:水土资源短缺长期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突围这一“困局”,势必需要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均衡使用,围绕农田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推动灌溉技术和田间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十四五”时期,我国推进建设节水型、生态型现代化灌区任务,还同步开展了灌排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优先将大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以此确保更多农田从“望天收”转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确保实现“涝期有所排、旱期有所灌”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鲜明特征之一。客观而言,这要求进一步强化水利设施作用,包括形成以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的保障机制,促使灌溉面积持续增加,以缓解水资源匮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弊端。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将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

可见,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增长的目标任务中,高效节水灌溉的要求被一并提及。此次会议也提出,要加力开展平原涝区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灌区建设改造,推进农业节水增效。

其中,强化针对平原涝区治理是抓住了促进农业节水增效的“牛鼻子”。平原涝区是农业节水增效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节点。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导致农田积水内涝,不仅直接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还因长期渍水引发土壤盐碱化,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水资源利用效率。

系统治理平原涝区,可打通农田排涝“最后一公里”,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减少水资源浪费,提升灌溉水利用率,为农业节水增效奠定基础。毕竟,完善的排涝体系是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的核心指标,能增强农田抗灾能力,保障粮食稳产高产。

北方防洪工程短板是制约农业韧性的瓶颈之一。近年来,雨带北移正在导致北方“汛期延长、极端性加剧”,但防洪体系仍按传统“少雨短汛”模式建设,预报能力不足、洪水预见期短。会议提出“加快补上北方防洪工程短板”,意味着今后将统筹推进堤防加固、蓄滞洪区建设、排水体系优化。

唯有筑牢水利根基,高标准农田才能真正成为稳产增产的“压舱石”,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硬核支撑。从防洪排涝到节水灌溉、从生态修复到智慧管理,水利工程的系统性升级正推动农业向高效、可持续方向转型。

当每一座泵站都成为抗旱“堡垒”、每一条沟渠都化作排涝“动脉”时,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不仅是粮食的稳产、高产,更是一个大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定力。这条以水利现代化为引擎的发展之路,必将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40924文章数 638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