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军没想到,自己随手填的那张问卷,真能带来改变。
他是位跑了十几年运输的货车司机,几个月前在鲁西新区陈集镇发的调查问卷上写道:“我们这些跑车的,最盼的就是有个地方能歇歇脚、喝口热水。”
如今,他的愿望成真了。
在鲁西新区陈集镇传化物流港,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暖心驿站”成了新就业群体奔波途中的“家”。这里不仅解决了他们休息、吃饭等基本需求,还通过一系列精准服务,为他们架起了一座快速融入城市的桥梁。
从“车在囧途”到“人有归宿”
陈集镇地处交通要道,辖区内的传化物流港、现代医药港等4大园区及周边汇聚了168家企业、3000余名从业人员。货运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穿梭其间,仅货运司机就有1500余名,日均车流量500余辆。
“等货的时候最难熬,经常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一天。夏天驾驶室像蒸笼,冬天又冻得手脚发麻,我们是真想找个地方歇歇。”11月10日,陈集镇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刘广军接满热水,坐在椅子上,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如何满足辖区内数量庞大的新就业群体的需求?今年6月份,陈集镇干部走访时发现,像刘广军这样的司机还真不少。他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进物流园区、货运站点,发出300多份问卷,跟上百位司机、快递员等面对面聊天,终于摸清了大家的烦心事:吃饭难、休息难、身心疲惫、缺少归属感。
于是,今年9月,陈集镇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应运而生。走进服务中心内的“you新”驿站,24小时热水、微波炉、充电插头、应急药箱等一应俱全。等待装车的司机、快递员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还有不少人在书架前驻足翻阅。
不只是一顿饭、一张床的温暖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四季无休、三餐不定,也是他们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记者发现,服务中心附近的不少餐馆门口都贴着“爱心商家”的标识。“这里面有10元就能吃饱的套餐,是我们的最爱。”刘广军告诉记者。
更让他惊喜的是,服务中心还推出了60元住一天的标准间。对有长期居住需求的司机,500元就能包月。“以前在车上凑合睡,现在能躺床上好好休息,第二天开车都精神多了。”刘广军说,住宿区还配备了免费开放的洗衣房。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快递员、分拣员这类职业流动性比较大,平均一个工作周期大概在18个月左右。”陈集镇组织委员马海涛表示。为此,服务中心设置了就业指导室,建立岗位需求库,为大家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邀请公益律师每周五下午驻点,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目前,服务中心已帮助3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帮助15名司机解决工资拖欠、工伤赔偿等问题,挽回经济损失6万余元。
从“过路人”到“自家人”
在不少司机眼中,最让他们感到温暖的,是这里不把他们当“外人”。
服务中心孵化的“红色方向盘”志愿服务队,已经吸引了25名司机加入。这些曾经的“服务对象”,如今成了城市的“治理帮手”。
“我们熟悉路况,哪条路施工、哪个路口容易堵车,都知道。”刘广军也成了志愿者,经常在送货途中顺手拍下路况信息,发给社区网格员。
多功能厅里,有时放电影,有时开招聘会,有时组织技能培训。墙上,“新治理先锋榜”展示着优秀志愿者的照片。每年评选的“十佳民情信息员”,司机们也能参选。
健康之家里的按摩床总是很抢手。“开一天车腰酸背痛,按一按舒服多了。”刘广军说。每月一次的义诊活动,总能排起长队。
“家”的温度,折射城市对劳动者的尊重。“以前等货时就只能在车上刷手机,现在能看看书、下下棋,还能认识几个朋友。”来自河南的司机王胜利说,这里成了他在山东的“第二个家”。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源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