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游报
本网讯(尹娇娇)在中国云南西南部的群山深处,坐落着被誉为“人类与茶共生典范”的千年茶林——景迈山。这里不仅是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的家园,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代表。而将这片山林从地方记忆推向世界视野的关键人物之一,正是我国民族领域资深首席记者 冯琴。
作为中国民族新闻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记者,冯琴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调查报道与传播。十余年来,她以严谨的田野调研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报道,推动景迈山文化价值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同,为其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
深耕十年田野调查,揭示“人与自然共生”中国智慧
自21世纪10年代初起,冯琴三十余次深入景迈山9个传统村落,累计完成超过30万字的田野笔记,拍摄数千张实地影像。她以系统的新闻研究方法,将民族学、人类学与新闻传播结合,首次提出“乔木—茶树—草本立体共生体系”的文化哲学意义。系列报道《人茶共生的中国智慧》《火塘新火》《守护千年茶脉》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其观点被申遗专家组引用至核心阐释文本,为论证景迈山“突出普遍价值”(OUV)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构建社会共识,推动遗产保护全民行动
冯琴深知,世界遗产保护不仅是学术议题,更是社会共识的凝聚。她牵头策划《景迈山申遗倒计时》融媒体专题,通过纪录片、村民口述、专家访谈等形式,构建了一个跨民族、跨领域的公共传播平台,累计触达观众逾千万。她还联合西南林业大学和地方政府发起“古茶林保护志愿者行动”,推动成立村民自治的“同心互助组”,形成了学术界与基层社区共建共享的遗产保护机制。
![]()
政策影响与国际认可
2021年,冯琴撰写的政策研究报告《申遗冲刺期:亟需强化民族文化活态传承》被国家部委批示采纳,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2023年9月17日,当景迈山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她的报道《全球首个!为什么是景迈山》被百余家主流媒体转载,成为全国“茶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的标志性案例。申遗成功后,当地游客量增长27.63%,村民人均收入实现翻倍,媒体与政策研究机构普遍将冯琴的报道视为“文化驱动发展”的典范。
2024年,她持续追踪景迈山的可持续保护机制,推动项目入选“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相关研究被写入《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实践白皮书》。
以笔为犁,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民族新闻工作者代表人物,冯琴的工作体现了媒体人“以文化促和谐,以报道促共识”的社会责任。她用十余年的持续报道与文化倡导,让世界看见了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所言:
“文化遗产的意义,不只是保护过去,更是启迪未来——让古老智慧滋养现代文明。”
景迈山的成功,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启示。而冯琴的职业生涯,正是民族团结与文化自信在全球语境中的生动写照。
![]()
编辑:尹达天
执行编辑:李瑜玲黄志民 张宏坤
审核:吴敏昆
终审:主编 尹绍平
环球游报官方网易号为宣传云南文化旅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