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楼市还在为四年连跌纠结时,东邻日本的房地产市场正上演“冰火两重天”:东京23区二手房均价突破7万人民币/平,创28年新高,外资疯抢核心资产;而日本其他地区房价持续低迷,年轻人被迫逃离首都圈,上演现实版“腾笼换鸟”。这场结构性牛市并非偶然,其背后的人口流动、资本选择逻辑,已在中国楼市显现清晰镜像——五大城市群正成为下一波“价值高地”,豪宅热销与保障房托底的双轨格局,正在重塑房地产新秩序。
![]()
东京结构性牛市真相:资本与人口的“双重筛选”
日本楼市的复苏从来不是“全国普涨”,而是东京都市圈的“独角戏”。2025年上半年,日本房地产投资额达213亿美元,创历史峰值,其中8成集中在东京圈,东京都以160亿美元投资额登顶全球城市第一,远超纽约、达拉斯等国际都市 。外资是这场牛市的重要推手,占比34%的海外资本携重金涌入,看中的正是东京5%左右的租金回报率与日元贬值背景下的避险属性,相当于锁定一份稳健的长期理财。
人口虹吸则是房价飙升的核心支撑。尽管日本全国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剧,但东京都凭借就业、教育、医疗优势,吸纳了全国60%的人口,且预测2050年仍将是日本唯一人口增长的地区。有限的土地供应撞上持续的人口流入,东京核心区新房稀缺,70平米二手公寓均价飙至1亿333万日元,单身公寓月租突破10万日元,租金收入比高达32%。
这场牛市的本质是“财富筛选”:全球高净值人群与国内精英阶层抢占核心资产,普通工薪阶层被高房价挤出东京,被迫迁往埼玉、千叶县等远郊区,每天花费数小时通勤。日本楼市用残酷现实证明:人口向核心城市集聚的趋势下,房地产“强者恒强”的结构性分化不可逆。
![]()
中国楼市已现同款信号:豪宅抢疯,城市群成价值锚点
日本的今天,正在中国楼市上演相似剧本,但分化速度更快、特征更鲜明。在全国房价持续调整的2025年,核心城市豪宅市场却逆势爆发:上海云锦东方别墅以34.9万元/平成交,瑞慈医疗豪掷1.99亿元购入570平米房源作为投资;嘉里建设金陵华庭二期均价20.5万/平,120套房源单日售罄,揽金98.43亿元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11个重点城市5000万以上顶级豪宅成交674套,增幅27%,其中上海占比近八成,成为豪宅市场的“定海神针”。
豪宅热销的背后,是资本对核心资产的追捧,这与东京楼市的外资流入逻辑如出一辙。而人口流动趋势更印证了结构性牛市的必然性:中国14亿人口中,超5亿人集聚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五大核心区域,这些城市群以全国1/4的土地承载了近一半人口,GDP占比超60%,人口虹吸效应丝毫不输东京圈。
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楼市的分化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多点开花”。除了北上广深,杭州、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同样表现亮眼:2025年上半年,20个核心城市千万级豪宅成交2.1万套,同比大增21%,显著跑赢普通住宅市场。这种“核心城市群+高端改善”的双轮驱动,构成了中国楼市复苏的核心逻辑。
![]()
中国为何不会重蹈“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三大独特优势定调
面对相似的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困境,中国楼市完全不必担心复制日本泡沫破裂后的长期低迷,三大独特优势决定了复苏路径更短、更稳健。
首先是政策调控的前瞻性与执行力。日本当年因泡沫过度膨胀导致崩盘,而中国通过主动收紧融资渠道、抑制炒作,提前化解了系统性风险。如今,“市场+保障”双轨制加速落地:2025年全国加大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给,辽宁、天津等地通过收购存量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房,既满足新市民刚需,又助力去库存 ;同时持续推进城市更新,2000年前老旧小区改造与2000-2020年住房“以旧换新”,每年释放10亿平方米改善需求,为楼市注入持续动力 。
其次是住房需求的刚性支撑。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2000-2020年建成的234亿平方米城镇住房将在2050年前集中老化,重建需求迫切;而日本当年泡沫期的木屋集中重建周期长达20年,中国因城市更新政策推动,这一周期将缩短至10年以内,复苏节奏大幅加快。
最后是城市群发展的均衡性。日本楼市过度依赖东京单极拉动,而中国五大城市群多点布局,形成“京津冀稳锚、长三角领跑、粤港澳攻坚、成渝崛起、长江中游补位”的格局,避免了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市场失衡。这种多极支撑的结构,让中国楼市的结构性牛市更具韧性。
![]()
普通人的购房指南:抓住“好城市+好房子”的核心逻辑
日本东京的教训与中国楼市的分化现实,都指向一个清晰结论:未来房地产不再是“闭眼买房就能赚”的时代,但核心资产的保值增值属性从未改变。对普通人而言,把握三大原则就能避开风险、找准机会:
一是聚焦核心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五大区域,是人口、产业、资本的集聚地,其核心城市及周边卫星城的房产,将是抵御市场波动的“硬通货”;而非城市群的中小城市,需警惕人口外流导致的房价下行风险。
二是认准“改善型”需求导向。住建部“好房子”理念已成行业共识,绿色建筑、智慧社区、完善配套成为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户型合理、品质过硬、物业优质的房源,更受市场青睐,流动性也更强。
三是理性看待保障房与商品房的边界。保障性住房的加速供给,为刚需群体提供了兜底选择,不必盲目跟风追高核心区商品房;而有改善需求或资产配置需求的人群,核心城市群的优质住宅仍是稀缺资源,长期价值可期。
东京楼市的“冰火两重天”,是城市化后期的必然结果;而中国楼市的结构性转型,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更稳健的方式推进。告别全面普涨的旧时代,拥抱“核心资产为王”的新时代,才是把握未来楼市趋势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