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人民广场从不是天生的城市地标。解放西路旁,它曾是片被绿意吞噬的沼泽 —— 蛙鸣盖过人语,淤泥漫过脚踝,潮润的水汽里,只有丛生的水草标记着这片土地的轮廓。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海口刚撤镇设市,百废待兴的城市里,竟找不出一块像样的公共空地。市政府一声号召,机关干部放下笔杆、工人停下机床、学生背起锄头、居民推起牛车,从几公里外的郊野,一担担沙土、一筐筐石块,硬生生把低洼塘面一寸寸填高。没有薪酬、没有机械,尘土飞扬中,琼剧唱段与劳动号子交织,原本漫长的工期被滚烫的热情压缩至两年。
这便是如今近八公顷人民广场的“出生证”,一纸写满集体汗水的岁月凭证。
广场甫一落成,便成了海口最鲜活的“城市客厅”。1958年,粤剧大师马师曾赴琼演出,工人文化宫的舞台木栅被汹涌人潮挤塌,这场万众瞩目的演出紧急移师人民广场,数万人席地而坐,唱腔穿透椰林;1959年国庆十周年,百余人管乐团在临时搭建的司令台上奏响《歌唱祖国》,激昂鼓点震得附近民居的百叶窗哗哗作响。
此后数十载,这里见证了太多滚烫的时刻:粉碎“四人帮”的彻夜狂欢,建省办经济特区的万人誓师,奥运火炬环岛传递的终点荣光 …… 每一次城市脉搏的剧烈跳动,都在这片用肩膀抬高的土地上留下回响。
老摄影师蔡自强1976年10月定格的黑白影像里,十几万人将广场填得密不透风,唯有一面面红旗在人潮中涌动,底片上的银盐颗粒,恰似当时每个人眼中跳跃的星火。
“司令台”的由来,早已与琼崖大地的英雄记忆紧紧相连。冯白驹,这位被周恩来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的琼崖纵队司令员,1950年率部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解放全岛。
传说广场奠基那日,老将军探亲归琼,见军民合力挑土填塘,当即捋起袖子加入行列。他解下随身佩枪,稳稳插在泥泞中,朗声道:“以后这里要建个台子,既让当兵的练操,也让老百姓说理。”
这句话口口相传,早年的简易土台便有了“司令台”的名号。如今,水泥浇筑的检阅台早已褪去旧时模样,但老海口提起广场中央的主席台,仍习惯唤这声“司令台” —— 仿佛这称谓里藏着某种约定,只要轻轻呼唤,那位一身戎装的将军,便会从史书深处回头应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场迎来最大规模翻新:红沙地换作茵茵草坪,椰子树与雨树枝繁叶茂,篮球场、门球场与健身器械区次第铺开。入夜后,高杆灯的光芒洒向人群,踢毽子的脆响、竹竿舞的节拍、孩童的嬉闹声,交织成最鲜活的城市夜曲。
2001年,谭咏麟在此连开两场演唱会,近五万名观众挤爆围栏,荧光棒汇成星海。
然而,随着万绿园、世纪大桥公园等休闲地相继涌现,人民广场不再是唯一的“城市打卡点”,跑道掉漆、雨天积水、看台裂缝等岁月痕迹渐次显现。
2013年6月,“椰树门广场改造工程”正式奠基开工,计划保留体育功能、新增地下商业与下沉式舞台,却因相关管理办法失效导致地下空间招拍挂停滞,工程被迫搁置。
2020年项目基本完工,地上体育场与地下停车场已投入使用,唯有地下商铺因资金与验收问题尚未开业。如今,晨雾中仍能看见打太极的老人准时响起《春江花月夜》,身影与椰影交织,成了广场不变的温情底色。
广场老了,却从未被时光遗忘。76岁的退休教师陈英京,仍带着学生时代的记忆每天绕场健走,脚步踏过的地方,藏着年少时的青涩;“70后”市民陈彦,把儿子送进广场对面的业余体校,就像当年老师牵着他的手来这里上体育课一样,延续着两代人的广场情结;卖体育用品的方女士,在广场一横路坚守了20年,“只要这块地还在 海口人就会回来”,话语朴实却坚定。
夜色降临,司令台背后的霓虹闪烁,不远处的城市CBD拔地而起。而广场上,口令声、笛声、孩子的笑声,依旧像六十年前那样,从泥土深处升腾,穿过摇曳的椰叶,穿过流转的时光,成为这座滨海城市最绵长、最温暖的岁月回响 —— 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心脏,更是海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原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