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夜啼体弱,此非生病而是丢一魂,这三样在床头连叫七声方能唤回

分享至

古籍《黄帝内经》有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又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魂魄之说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古人对生命现象的朴素认知。特别是在孩童身上,这种“魂不守舍”的现象,往往以一种令人焦虑的方式呈现:夜啼不止,形体羸弱,虽求医问药,却始终不见好转。

难道真的如民间所言,这不是生病,而是孩子“丢了一魂”?

这故事,便要从一个小山村的年轻父母,与一位隐于世间的“药王”的奇遇说起,探寻那失落之魂的秘密,以及床头那三样看似寻常之物,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天地玄机。



01

在一座被称为“枕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和睦村。村里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叫李志远和陈秀芳。他们有一个两岁大的女儿,小名叫月月。月月长得机灵可爱,一双大眼睛像浸了水的小鹿。然而,这份幸福却被一种怪异的症状笼罩了。

月月从半年前开始,每到夜里子时刚过,便会准时开始哭闹。那哭声不是饥饿,也不是排泄,而是带着一种撕心裂肺的惊恐,任凭父母怎么哄抱,也无法停止。直到东方泛白,她才会筋疲力尽地沉沉睡去。

更令人忧心的是,白天的月月,虽然不哭,却显得极度体弱。她不爱吃饭,面色苍白,一丁点风吹草动都能让她受凉感冒。本该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她却总是恹恹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仿佛身体里缺少了某种活力。

李志远和陈秀芳带着孩子跑遍了县城的大小医院,专家们给出的诊断无外乎是“婴幼儿肠绞痛”、“神经衰弱”或“轻微贫血”。药开了一大堆,中药西药,补铁补钙,月月吃得小肚子都鼓了起来,可症状却如同被施了咒语般,丝毫不减。

秀芳抱着瘦弱的月月,坐在家门口的石阶上,眼泪止不住地流。

“志远,你说……会不会是撞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秀芳带着哭腔问。

志远叹了口气,他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本不信这些,但眼前的困境让他开始动摇。

“别胡思乱想了,秀芳。咱们明天再去隔壁市找一家更权威的医院看看。”志远安慰道,可他声音里的疲惫,却出卖了他的绝望。

就在夫妻俩一筹莫展之际,村里的老支书李大爷来串门了。李大爷是村里辈分最高的人,据说年轻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

听完月月夜啼体弱的症状,李大爷深深地吸了一口旱烟,眉头紧锁。

“志远啊,秀芳啊,你们这孩子,这怕不是生病……”李大爷慢悠悠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讳莫如深的肯定。

“不是生病?那是什么?”秀芳急切地问。

李大爷捻了捻胡须,压低了声音:

“这在老一辈子里,有个说法,叫‘丢魂’。”

02

“丢魂?”李志远皱着眉头,他对这个词感到既陌生又荒谬。

李大爷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娃儿的魂魄不像大人那么稳当,受了惊吓,或者在阴气重的地方待久了,就容易从天灵盖跑出去。特别是晚上,魂儿在外面流连,身体里只剩下个躯壳,自然就夜啼,体弱。”李大爷解释得很认真。

“那……可怎么办啊大爷?”秀芳已经顾不上是否迷信了,只要能让女儿好起来。

“一般的招魂法子,对这种‘体弱丢魂’是没用的。你们跑了那么多医院,就是因为医生治的是‘身体的病’,却看不见这‘魂的虚’。”李大爷说,“不过,我年轻时听闻,枕山深处,有一位隐居的‘药王’。他并非只懂药材,更精通天地人三界之理,医人医心,也医魂。”

李大爷说,这位药王行踪不定,但每年秋收后会下山采一次药,从不与人主动交流,只在枕山脚下的古道边留下一块刻有“三日警示”的青石。

“这青石上有他留下的警示或预言,如果能赶上他下山的日子,或许有一线生机。”李大爷提醒道,“你们去碰碰运气吧,这是你们最后的希望了。”

志远和秀芳当下决定,不再犹豫。他们请李大爷帮忙照看月月,夫妻俩带上干粮,第二天一早就踏上了寻访药王的道路。

枕山古道,荒草丛生,少有人迹。夫妻俩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整整一天,直到日暮时分,才在一处古老的凉亭旁,发现了一块覆盖着青苔的巨石。

石头的侧面,果然刻着三个古朴的隶书大字:“三日警示”。

在“三日警示”之下,用朱砂写着一句话,字迹清晰,仿佛刚写上去不久:

“孩魂不归,非药可医。三物定心,七呼聚灵。夜半床头,切记心诚。”

正是药王留下的警示!夫妻俩大喜过望。

秀芳急忙跪下,对着巨石叩拜:“药王在上,求您指点迷津,救救我家月月!”

就在此时,凉亭内传出一个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

“起来吧。这‘三物’和‘七呼’,本是为人父母的最后一道天罡,无需求我,只需遵从。”

一个穿着粗布麻衣、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坐在凉亭的石桌旁,慢悠悠地喝着茶。他身前,放着一个古旧的竹编药篓,药篓里只有三样东西:一株带露的艾草、一枚圆润的鹅卵石、以及一根红色的丝线。

他,便是传说中的药王。

03

李志远和陈秀芳激动得语无伦次,他们说明了月月的怪疾,并询问那“三物”和“七呼”究竟是何意。

药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你们年轻人,只信科学,不信天道。却不知,这世间最大的科学,就是阴阳相济,魂魄归位。”药王的声音如古钟般沉稳。

“孩子夜啼体弱,并非只是生理上的病。你们可曾想过,孩子在夜间哭泣,是否是在恐惧什么?”

秀芳哭着说:“我们问过医生,也问不出什么。”

药王摇了摇头:“医生问的是身体,我问的是你们自己。我问你们,你们最近这段时间,是否心神不定,经常争吵,或是沉迷于虚妄之物?”

夫妻俩对视一眼,都有些赧然。

原来,志远最近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经常熬夜到很晚,对着手机屏幕发脾气。而秀芳则因为工作的焦虑,经常对志远抱怨,两人虽然没有大吵,但家中的气氛确实压抑而烦躁。

药王叹了口气:“成人之魂,与心识相连,可自控。孩童之魂,与天地相通,亦与父母之‘气’相连。你们夜半心神不宁,‘气’外泄,孩子的魂魄感应到家庭磁场的不稳,自然就不敢归位。”

他指了指药篓中的三样东西。

“你们以为孩子是丢了魂,其实是她自己选择了‘不回’。她害怕那个充满焦躁和虚浮之气的家。”药王的话如一盆冷水,浇醒了这对沉迷于现代生活的年轻父母。

“这三物,是‘定心、定神、定家’之物。”药王慢悠悠地开始解释:

第一物:艾草。 “艾草,纯阳之物,可驱阴邪,更是‘母亲的味道’。但关键不在于艾草本身,而在于‘母亲的气息’。让孩子闻到这股纯正、宁静、属于母亲的阳气,魂魄便有了归处。”

第二物:鹅卵石。 “鹅卵石,圆润光滑,采自溪水边,受水流打磨千万年,象征‘父亲的沉稳’。它没有尖锐的棱角,意喻着父亲要放下所有焦躁和戾气,沉稳如石,为家宅提供坚固的支撑。”

药王强调:“这两样,都不是药物,而是父母之爱的‘意象’,是给漂泊在外的魂魄一个清晰的信号:‘家是安全的,父母是稳定的。’”

“那第三样呢?最关键的一样是什么?”李志远急忙问道。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