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冬日,《繁花》如一场盛大的烟火,在影视圈炸开了漫天绚烂。白玉兰奖、飞天奖的光环加身,王家卫式的镜头美学被奉为圭臬,胡歌、唐嫣们的表演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在这场繁花似锦的狂欢背后,却藏着一部横跨四年的暗黑实录:资本寒冬中的5亿豪赌、90岁老戏骨与流量花旦的片酬天堑、偷录录音引爆的署名战争、演员三番五次的换角风波。当聚光灯熄灭,那些未被言说的争议与博弈,才是这部"神剧"最真实的底色。
一、资本豪赌:5亿收购摄影棚的孤注一掷
2019年的影视圈,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视频平台集体降本增效,爱奇艺内容成本同比下滑5.9%,腾讯CSO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态"投资步伐将放缓"。就在这样的萧瑟背景下,王家卫带着《繁花》的构想,敲开了腾讯视频与上影集团的大门。彼时的他,最初只想以监制身份挂名,却在与腾讯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尔云的接洽中,最终决定亲自执导——这个意外的决定,让投资方陷入了一场豪赌。
王家卫的要求堪称苛刻:全上海他只看中了昊浦影视基地,却要求投资方先斥资5亿元将其收购并竣工。对于影视项目而言,没有明确抵押物、拍摄成本无法标准化,贷款获批难如登天,这笔5亿的前期投入,几乎是孤注一掷的冒险。上影集团总裁王健儿最终咬牙应下,他赌的是王家卫的金字招牌,赌的是茅盾文学奖原著的厚重基底,却没料到这场赌局会延续四年之久。
2020年9月10日,《繁花》正式开机,却从此陷入了"拍摄-杀青-补拍-再杀青"的循环魔咒。2022年整整补拍一年,王家卫仍觉得不够,2023年又追加拍摄大半年。剧组工作人员私下透露:"王导的'急事要慢做',慢到让投资方坐立难安。"疫情的突袭更让这场豪赌雪上加霜,拍摄不确定因素陡增,剧组多次被迫停工,而每日的场地租赁、设备维护、人员薪酬,都是一笔天文数字。有内部人士估算,仅昊浦影视基地的日常运营成本,每天就高达六位数,四年下来,总投入早已远超最初的5亿预算。
投资方并非没有过动摇。2022年中期,有消息传出腾讯视频曾考虑缩减投入,但王家卫用一组样片稳住了局面。那些充满质感的镜头、精致到纽扣的服化道,让投资方看到了成为经典的可能。一位参与决策的高管后来回忆:"我们就像被王导架在火上烤,退一步就是血本无归,只能硬着头皮跟到底。"这场资本与艺术的博弈,最终以《繁花》的热播画上句点,但业内至今仍在争论:若不是王家卫,这样一场耗时四年、超支无数的项目,早已死在半路。
二、片酬罗生门:流量与戏骨的薪酬天堑
随着《繁花》的爆红,一份内部片酬清单的曝光,引发了全网热议。胡歌作为灵魂人物,以2600万片酬位居榜首,这并不意外——王家卫早已明确表示,胡歌是第一个确定的演员,其他角色都围绕他展开。但三位女主角与老戏骨的片酬对比,却撕开了娱乐圈最现实的遮羞布。
唐嫣,85花代表之一,虽无重量级奖项加身,演技也常遭诟病,却以1300万片酬成为女主演中最高。马伊琍手握金鹰视后、白玉兰视后等多项大奖,抗收视能力有口皆碑,片酬却仅1100万,低于唐嫣200万。辛芷蕾凭借李李一角封神,为角色苦练两年芭蕾舞和国标塑造完美背部线条,片酬却只有800万。而真正撑起整部剧内核的爷叔扮演者、90岁的老艺术家游本昌,片酬同样是800万。
这个数字背后,是流量与实力的残酷博弈。剧组工作人员透露:"唐嫣的高片酬,本质是流量保底费。"《繁花》播出期间,"胡歌唐嫣五搭""景天为紫萱动手了"等话题轮番霸占热搜,唐嫣与其他85花的比较更是自带热度,为剧集提供了持续的话题曝光。相比之下,马伊琍和辛芷蕾的宣传相对低调,缺乏天然的流量号召力。这正是当下影视圈的潜规则:用流量艺人保证关注度,用实力派演员保证作品质感。
游本昌的境遇更令人唏嘘。拍摄期间,90岁的他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三年下来老态明显,被网友戏称"用生命在创作"。他饰演的爷叔,是整部剧的精神支柱,从指导阿宝创业到坚守商业操守,一言一行都透着岁月沉淀的智慧。有影评人直言:"没有游本昌的爷叔,《繁花》就少了灵魂。"但这样的灵魂人物,片酬却与资历尚浅的辛芷蕾持平,不及流量花旦唐嫣的三分之二。
更具争议的是片酬与付出的失衡。辛芷蕾被剧组四次叫回补拍,四年间精力被严重牵扯,却只能拿到800万;游本昌冒着高龄风险高强度工作,片酬不及胡歌的三分之一。而唐嫣的戏份相对集中,补拍次数远少于其他主演,却凭借流量优势斩获高片酬。网友的争论炸开了锅:"流量就该比戏骨值钱吗?""艺术的价值到底该如何衡量?"这场片酬风波,至今仍是娱乐圈流量与实力之争的典型注脚。
三、署名战争:偷录录音引爆的创作罗生门
2025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将《繁花》剧组推向风口浪尖。前工作人员程骏年(网名"古二")在网络上发布了数段偷录的录音,内容直指王家卫、编剧秦雯,声称自己才是《繁花》的"核心编剧",却被剥夺署名权,仅获"前期责任编辑"的虚名。这段录音迅速发酵,#王家卫 剥夺编剧权益# #繁花 署名争议# 等话题登上热搜,引发2亿网友围观。
程骏年的指控言之凿凿。他自称从2018年起便独立构建了《繁花》的多条核心主线,包括阿宝的金融线、李李的复仇线、汪小姐的创业线,甚至写出了完整的剧本初稿。2020年,他作为前期资料收集组成员加入剧组,却在开机三个月后擅自离组,带走了部分筹备资料。尽管未参与后续创作,他仍认为自己的贡献足以获得"编剧"署名。在录音中,他截取了王家卫与秦雯的私人对话片段,刻意渲染"唐嫣被指架子大""陈道明记不住台词"等细节,试图引导舆论同情自己。
剧组的反击同样迅速而坚决。2025年11月8日,《繁花》剧组发布第二份严正声明,明确指出录音"大量失实、蓄意剪辑及恶意解读",强调程骏年仅参与前期资料收集,2020年12月离组后未再参与任何创作,"前期责任编辑"的署名已符合其实际贡献。剧组同时透露,程骏年的偷录行为已违反《民法典》隐私权条款,目前已联合司法部门介入调查,而程骏年本人长期滞留境外,逃避国内司法认定。
这场争议的核心,直指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的署名权乱象。在中国影视圈,编剧署名往往不是创作贡献的客观反映,而是资源、话语权与合同博弈的结果。《著作权法》虽明确规定编剧享有署名权,但"独创性表达被实际使用"的标准模糊,"思想"与"表达"的边界难以界定,尤其是在缺乏书面合同的情况下,纠纷频发。业内人士透露,许多新人创作者在项目初期无偿投入大量智力劳动,最终成果被主创团队吸纳,仅能获得"助理""顾问"等边缘署名,而制片方更倾向于将知名编剧署名,以提升项目吸引力。
![]()
秦雯作为白玉兰奖得主,其创作团队的付出已获官方认可,但程骏年的指控仍让她陷入舆论漩涡。有网友找出《隐秘的角落》《白夜追凶》等类似署名权纠纷案例,发现法院判定的核心是"是否能提供被采用的独创性内容"。程骏年若未能留存原始稿件、沟通记录等关键证据,维权之路将异常艰难。这场署名战争,至今仍未有定论,但它暴露的行业潜规则,却让观众看清了影视作品光鲜背后的利益纠葛。
四、片场风云:换角、NG与双面导演争议
《繁花》的片场,远比观众想象的复杂。从演员的频繁换角,到动辄上百次的NG,再到后来曝光的"双面导演"争议,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性。
黄龄在综艺《无限超越班》上的自曝,揭开了剧组换角风波的冰山一角。她原本饰演的是有完整剧情线的服务员敏敏,一天就完成了拍摄,却在一年半后接到剧组电话,被告知角色已被替换,只能改演戏份寥寥的金凤凰。"我以为他就是不要我了",黄龄的语气中满是遗憾。剧组给出的解释是"档期原因",但业内流传着另一种说法:王家卫在补拍过程中对角色定位发生变化,更倾向于选择与胡歌化学反应更强的演员。无独有偶,范总一角最初定的是戴军,却因王家卫觉得他"脸上没有岁月的痕迹"而更换,最终花落董勇。据选角公司透露,《繁花》除主要角色外,其他配角平均要经历6、7个演员试镜,有的演员试镜后被临时调整角色,吴越等知名演员也未能幸免。
董勇的"吐槽"则暴露了王家卫独特的拍摄方式。这位自称"一条过的艺术家",在《繁花》剧组却遭遇了职业生涯的"滑铁卢":"拍到第十条还说没过的时候,心里就开始犯嘀咕,我哪不好?"直到第三十条拍摄完成,现场工作人员鼓掌庆祝,王家卫才告诉他"第一条最好"。这样的拍摄方式并非个例,辛芷蕾被四次叫回补拍,胡歌更是全程扎根剧组四年,有工作人员统计,剧中一场简单的吃饭戏,最多拍了72遍,王家卫追求的"极致完美",让演员们既痛苦又无奈。刘嘉玲曾在采访中透露:"王家卫拍戏没有剧本,就让你听音乐,然后去表演",这种看似自由的创作方式,却让许多演员无所适从,何赛飞就直言不讳:"把自己全身交给导演是不对的,演员要有自己的理解"。
2025年11月,向太陈岚的直播爆料,更是将王家卫推上"双面导演"的风口浪尖。她声称王家卫拍摄期间常住上海某五星酒店总统套房,日消费超2万元,却安排唐嫣、马伊琍等主演住进老城区快捷宾馆,"冬天没暖气,唐嫣冻得发抖还得穿旗袍拍夜戏"。向太还指控王家卫薪酬双标:"以艺术合作的名义,让演员片酬压至市场价三成,工作人员拿固定薪资熬了三年,美术指导为改布景熬到胃出血,他连句慰问都没有"。这番话引发网友哗然,#王家卫 双面导演# 话题单日阅读量破12亿,张震、张国荣与王家卫的旧怨也被重新翻出。
剧组随后对向太的说法予以否认,称演员住宿标准均符合合同约定,美术指导的健康问题与工作强度无直接关联。但网友很快找出证据:唐嫣拍摄夜戏时的路透图中,她身着单薄旗袍,工作人员在一旁手持暖宝宝,而王家卫同期的照片中,却穿着厚重的大衣。这场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但王家卫"重艺术轻人情"的形象,却在许多人心中扎了根。
![]()
五、争议背后:影视行业的深层困境
《繁花》剧组的一系列争议,看似是个案,实则折射出中国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的深层困境。
资本与艺术的失衡首当其冲。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投资方既渴望打造经典作品,又追求快速回报,这种矛盾在王家卫这样的"慢工出细活"导演身上尤为突出。《繁花》的成功,让投资方赚得盆满钵满,但更多类似的项目可能早已夭折。业内人士坦言:"现在的影视圈,愿意给王家卫四年时间的投资方寥寥无几,大多数项目都要求快周转,艺术追求在资本压力下不断妥协。"
流量与实力的薪酬倒挂,更是行业顽疾。游本昌、马伊琍等实力派演员的片酬不及流量艺人,反映的是行业对"关注度"的过度追捧。资本需要流量艺人带来话题和热度,以降低投资风险,却忽视了作品质量的核心是演技与创作。这种畸形的薪酬体系,导致越来越多的演员扎堆流量赛道,实力派演员的生存空间被挤压,最终形成"流量当道,演技靠边"的恶性循环。
署名权纠纷则暴露了行业规则的缺失。《繁花》的程骏年事件并非个例,影视圈"挂名编剧""隐形枪手"现象屡见不鲜。许多新人创作者缺乏法律意识,没有签订明确的合同,也未留存创作证据,一旦发生纠纷,往往难以维权。而制片方利用话语权优势,随意界定创作贡献,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不公。业内呼吁建立明确的署名标准和权益保障机制,但在利益面前,这些呼吁往往沦为空谈。
此外,导演权力的边界模糊,也引发了诸多争议。王家卫式的"极致追求",究竟是艺术创作的必要代价,还是对演员和工作人员的苛待?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导演的个人风格凌驾于合理的工作强度和人文关怀之上,必然会引发反弹。影视创作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如何在坚持艺术追求的同时,尊重每一位参与者的付出,是所有导演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尾声:繁花落尽,争议不散
《繁花》的热播,让王家卫再次站在了舆论的中心,也让这部剧成为2024年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它的成功,在于用精致的镜头语言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苍凉,在于演员们的极致演绎,在于原著的深厚底蕴。但那些围绕着它的争议——资本豪赌的冒险、片酬倒挂的不公、署名纠纷的拉扯、片场风云的纠葛——同样值得深思。
程骏年仍滞留境外,署名权纠纷的司法调查还在进行;向太的爆料虽未被证实,却让王家卫的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流量与实力的薪酬之争,仍在影视圈不断上演。《繁花》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娱乐圈的光鲜与阴暗,照见了资本与艺术的博弈,照见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当繁华落尽,那些争议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去,但它暴露的行业问题,却无法回避。中国影视行业要想真正走向成熟,需要的不仅是《繁花》这样的经典作品,更需要完善的规则体系、合理的利益分配、对创作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的"繁花"绽放,而不是在争议与纠葛中凋零。
如今,昊浦影视基地的灯光早已熄灭,剧组人员各奔东西,但《繁花》留下的不仅是一部经典剧集,还有一场关于艺术、资本、人性的深刻讨论。这场讨论,或许才是《繁花》给影视行业最宝贵的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