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鲁西南大地,一条条蜿蜒的农村公路如彩色丝带,将星罗棋布的村庄与广袤田畴紧密相连。在东明县海庄路改扩建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建设者们正为项目收官全力冲刺;在“全国汉服制造基地”曹县大集镇,新改建的桑万路、闫青路上,来自浙江、广东的客商驱车穿梭,满载汉服面料的货车川流不息。“路宽了、好走了,订单送货比以前快了3天,客商上门考察也更勤了。”当地商户说。
这是菏泽“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五年来,一条条焕然一新的农村公路,正悄然改变着菏泽农民的生活。
“以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到镇上坐客车抬脚就走。”这是五年来我市农村群众最朴实的感受。
自“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护,聚焦路网延伸通达、路网改造提升、路面状况改善、危桥改造、村道安保“五大工程”,持续按下农村交通发展“加速键”。一幅以路为笔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菏泽大地徐徐展开。
路的变迁,藏着百姓生活与乡村产业的蝶变。2020年深秋,记者初访东明县三庄路时,3米宽的土路坑洼遍布,车辆颠簸得几乎握不住方向盘。“拉一车西瓜到县城,颠3小时,烂掉的得有3成。”这条路沿线种植户李建国的愁容,反映了当时村民的共同困境。
2022年,三庄路纳入我市“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行动,8600万元投资落地,按二级公路标准重建,新建路面拓宽至12米,铺设沥青混凝土,配套排水渠与安保护栏。2023年通车当天,李建国开着货车试跑全程:“1小时就到县城,西瓜损耗降到5%以下。”如今的三庄路,已带动沿线发展果蔬大棚2100亩,培育农产品合作社13家,昔日的“烂泥路”彻底变成“果蔬快运线”。
在牡丹区七里河旅游公路沿线,“彩虹标线”格外醒目。这条9.4公里的旅游公路不仅串联起多个旅游景点,更带动沿线建起8家特色民宿。“周末菏泽市民自驾来此住民宿、赏牡丹,去年光民宿收入就达15万元。”民宿老板王秀莲高兴地说。
路不仅要“通”,更要“美”;不仅要“便民”,更要“富民”。2022年,牡丹区投资1.2亿元,贯通所有断头路,施划“彩虹标线”,配套骑行道、观景台,打造了这条9.4公里旅游公路,让路本身成为“风景线”。路通景美,七里河沿线年均接待游客从不足千人次飙升至3.2万人次。如今,这条路已串联起牡丹种植、特色餐饮、书画文创等产业,形成年产值超2亿元的文旅经济带。
在菏泽,这样的改变处处可见。成武县规划建设23.5公里道路,直接带动“共享菜园”、酱菜文化基地、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定陶区孟海镇推行“路长制+网格化”管理,126公里公路都有“专属管家”;东明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中等及以上公路占比稳定在85%以上,“建管养运”并重的理念,让每条农村路都能“通得顺、管得好、用得久”。
如今,行走在菏泽乡村,平坦的公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田间地头、景区民宿、产业园区,将民生幸福与发展希望紧紧串联。从“出行难”到“行得畅”,从“货难运”到“财路通”,从“单一通路”到“产业纽带”,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成为承载百姓期盼的“幸福路”、驱动乡村振兴的“支撑轴”,稳稳托举着菏泽乡村驶向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广阔未来。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孔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